看了全网怒赞的13岁卖面男孩,我才明白:20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是怎么养大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09:00 1

摘要: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最近,我被13岁的刘宇泽震撼了。

这个安徽太和的小男孩,3岁会摔面,6岁会炒菜。

如今,他一天能摔100多碗面,炒菜、转勺、颠勺等高难度动作,更是堪比专业厨师。

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在店里干活。”

他说:“爸妈起早贪黑很辛苦,希望能帮忙分担。”

当被问及累不累时,他认真地答道:“每个人都要努力,才有更好的未来。”

他还说,“人生要活得有意义,不能沉迷游戏,一定要好好学习,学无止境。”

这段采访让无数网友感叹:

“其他孩子在这个年纪要父母伺候,他却撑起一片天,有养家糊口的本领了。”

说实话,我备受震憾的同时,也忍不住反思:我们总想为孩子隔绝一切辛苦,可当风雨来临时,什么才是他们抵挡风霜的底气?

在刘宇泽身上,我找到了答案:

“吃苦”本身不是目的,在“吃苦”中长出的本事、悟出的道理、炼就的心性,才是孩子未来行走世界的真正铠甲。

二十年后真正有出息的孩子,或许就藏在这“人间烟火”的养育智慧里。

01

舍得孩子吃苦,才能养出孩子的懂事和担当

刘宇泽的家境不差,他完全可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

但他没有坐享其成,相反他从小就开始替父母分担,哪怕掌心磨出血泡,热油溅红手臂。

父母心疼他让他出去玩,他却说,“我的爱好就是干活。”

相比他的懂事和担当,有些孩子却让人很是心寒。

作家刘欣曾遇到一位商场导购员,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工资只有五千左右。

她倾尽全力供孩子读书,舍不得他吃苦受累,没想到孩子非但不感恩,反而滋长了他的虚荣心。

买衣服鞋子,一律只看名牌,还得是时尚酷款。

有天她累了想让孩子帮忙,孩子却说,“你上班想划水就划水,有什么好累的。”

那一刻她无比后悔,是自己的“舍不得”让孩子变得自私,不知生活疾苦。

有句话说得好,“未吃过苦的胃,消化不了生活的粗粝。”

父母若总替孩子隔绝油污,或许暂时保住了他的“干净”,却也可能永久剥夺了他长出扛事“老茧”的机会。

只有适当地让孩子吃苦,触摸生活的皱褶,才能养出孩子的担当和懂事。

刷到一个暖心视频,湖北襄阳一位12岁男孩,为帮父亲分担,他从8岁起就到工地帮忙,

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小电工”。

他说,“父亲挣钱不容易,帮父亲干活,也是一种学习。”

看着他在36度高温下,熟练布管、排线、敲钉子……我不禁感慨万千:

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是舍得“用”孩子,舍得让孩子吃生活的苦。

因为孩子只有在被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长出责任和感恩。

02

适度的“参与感”,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和斗志

心理学有个“弹簧效应”:人的心理弹性像“弹簧”,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潜能。

在激发孩子潜能上,“弹簧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看过一篇报道,湖北黄石,15岁的“孝心少年”李润,他妈妈是名环卫工人。

每到周末或假期,李润就拉着垃圾车,帮妈妈去清扫大街。

起初,妈妈不同意,担心儿子同学会笑话他。

李润却说:“帮妈妈分担工作,有什么丢人的?”

特别是他那句“看她累,我心里蛮不舒服的”在网上形成热议。

网友们纷纷表示,“在最在乎脸面的年纪,他却更在乎妈妈。”

但你知道吗,曾经的李润是个痴迷游戏、不爱学习的“叛逆少年”。

他的改变,源于一次给妈妈送糖水经历。

那天,李润妈妈像往常一样,凌晨4点多空着肚子就出门。

因前一晚暴雨,路面断枝树叶众多,妈妈超过平常收工点近两小时还没回家。

李润担心患有低血压的妈妈出意外,他泡了杯红糖水一路沿街去找。

当他找到妈妈时,妈妈脸色惨白,正吃力地铲垃圾。

李润眼眶红了,赶紧递上红糖水,接过铲子,独自干完剩下的活计。

也正是亲历了妈妈工作的劳累,从那以后,李润只要有空就去帮妈妈扫大街。

他说,“我长大了,不能只吃饭,不干活。”

从“叛逆少年”到“孝心少年”,李润的转变印证了一句老话:

“责任感不是灌输的,而是在真实场景中‘长’出来的。”

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生存的艰辛,也没有孩子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

只有了解人间疾苦,知道赚钱的不易,孩子才能感恩父母,在社会中迅速成长。

所以,要想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就得让他们参与或经历我们的生活。

03

培养孩子的“烟火气”,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成长

聊到这,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烟火气”呢?

我特别认同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生活即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方法一:让孩子“掺和”日常家务

那些从小承担家务的孩子,成年后团队协作能力更强,婚姻更稳定,犯罪率也显著降低。

起初我不以为然,直到生养了糖球,我才真正明白:

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家务,其实是孩子理解世界最直观、最生动的通道。

就像糖球小时候,整理玩具时,他不是在“瞎忙”,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类;

摆碗筷时,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在实践中悄然弄清人与数量关系;

随着糖球长大,这份“掺和”也逐渐升级:

他会主动拿起拖把,把客厅拖得锃亮;他还会钻进厨房,帮我洗菜、切菜、炒菜。

从超市回来,沉甸甸的购物袋他总是抢着拎;

外出旅行,大大小小的行李箱也归他负责,我只需悠闲地跟在后面。

最让我触动的是,有次糖球烤曲奇饼烤糊了,我以为他会抱怨或放弃。

没想到,他竟蹲在烤箱前,仔细观察后喃喃自语道:

“失败就像没发酵好的面团,多试几次就好了。”

说实话,那一刻我心里说不出的欣慰。

他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锤炼出面对挫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韧性,远比任何一道算术题、一篇满分作文都更有价值。

方法二:让孩子“体验”真实职业

记得糖球五年级时,不知从哪听说了“风投”这个词,天天念叨“创业赚大钱”。

他兴致勃勃地拿出零花钱,还游说我给他“融资”,以启动他的“第一桶金”。

我没打击他积极性,只是提了个要求,“投资可以,但启动资金不能白给,你得先向我证明,你有运营项目的能力。”

正好家里有一大箱他小时侯的玩具,我便提议从摆摊卖玩具开始。

“赚了钱,盈利归你;赔了本,算妈妈风投亏损。”

糖球一听,既能实现“融资”梦,还不用承担亏本风险,他爽快地答应了。

那个暑假,他顶着大太阳,在小区楼下支起小桌子,卖力地吆喝叫卖。

他甚至还自学商业策略,给玩具分类定价,搞“买一送一”的促销。

然而,一个多月下来,糖球脸晒黑了,嗓子喊哑了,玩具却没卖出几件,帐本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连每天买水的钱都填不平。

他苦着脸说,“妈,赚钱太不容易了,创业……再等等。”

这让我想起教育学家杜威说的:“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

当孩子亲手触摸过生活的菱角后,才会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所以,真实的职业体验,是生命教育最响亮的课堂铃声。

它们能让孩子懂得那些书本里没有的职场真相,那些屏幕中看不到的生存现实。

方法三:带孩子“见识”生活百态

看过一期视频,广东惠州一群中学生,凌晨三点去菜市场体验生活。

外面漆黑一片,还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市场里却人声鼎沸,灯火通明。

听说卖肉大叔10多年来,每天凌晨2点多就起床,孩子们关切地问,“起这么早,不困吗?”

“要养家糊口,必须要这样啊!”

大叔顿了顿说道,“我们没读书,没能力吃智力饭,只能吃体力饭。”

一旁卖菜阿姨接过了话茬,“要是我那时候再认真一点,说不定我的工作会更好。”

听着叔叔阿姨的肺腑之言,看着市场里挤满了为生活奔波的人们,孩子们深受触动。

除了去菜市场,我们还可以带孩子去偏远山区,感受山区孩子跋涉求学的执着坚韧;去繁忙工地,看工友顶着烈日高温的艰辛;去24小时便利店,观察夜班店员强打精神整理库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看到人的劳动。”

当孩子见过生活的千姿百态,才会珍惜自己的幸运,也会更愿意为他人点亮一盏灯。

因为生活百态的见识,本质是打破认知的茧房。

这种“见识”,会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孩子更接地气,更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与美好。

写在最后

最近,看到一句话深有感触:

“教育不是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的花’,而是让他成为‘野地里的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风吹日晒过,才能扛住人生的暴雨。”

曾经,我也总想为孩子规划好每一步,让他赢在起点。

但育儿多年后才领悟:决定孩子未来高度的,不是分数,而是“在风雨中站稳的能力、在烟火中温暖的心、在困境中向上的劲”。

这种无形的力量,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能勇敢地面对挑战,自信地追求梦想。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妨带孩子每天做一件洗碗、倒垃圾等“小事”;每年体验当快递员、菜农、小店售货员等“生存职业”。

这些人间烟火,或许更能让孩子懂得:生活有甜,也有咸;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付出的汗水。

而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最深远的教育。

你可能还喜欢读

·

···

·

·

·

·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来源:方方是宝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