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型企业中,有限空间作业场景更为复杂多样,涉及众多生产环节和大量作业人员。尽管其通常具备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由于企业规模庞大、业务流程繁杂,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突出了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从人员的配置、知识和能力、履职等方
在大型企业中,有限空间作业场景更为复杂多样,涉及众多生产环节和大量作业人员。尽管其通常具备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由于企业规模庞大、业务流程繁杂,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突出了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从人员的配置、知识和能力、履职等方面,对监护人员提出明确要求。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培养监护人员成为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关键人”和“明白人”,通过发挥监护人员的专业作用,对规范作业程序、预防事故、减少伤亡意义重大。
监护人员的职责:监护人是指在监护制中,被指定负责监督特定活动或场景的人员。监护人员应当具备与监督有限空间作业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气体检测、机械通风、呼吸防护、应急救援等用品、装备。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 “专人专职”“一证一人一岗” 是硬性必须原则,实际上企业并不一定必须指定专人担任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规定》指明工贸企业应明确监护人员,专门负责监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的落实。监护人员可为专职也可为兼职,但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至少要有1名监护人员。
现场监护人的“三无”违规乱象
然而,现状是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景中,监护人“三无”乱象已成为制约作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三无”,即无资质、无能力、无在岗:
“无资质”顾名思义即监护人员未取得资质证书,没证上岗,专业知识缺斤少两,履职时心里没底,无法有效履职,作业风险增加。“无能力”即监护人员“能不配位”,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都较差,即便培训也用不好安全设备,隐患发现不了,紧急情况就手忙脚乱。最后是“无在岗”,企业不舍得投入,监护岗位缺人少人,作业现场没人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故就容易找上门。
针对以上“三无”乱象,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首先,加强培训,严格按照规定定期组织监护人员参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并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其次,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监护人员的配备标准和职责要求,确保监护工作有章可循;最后,加大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监督检查,将监护人员的配备和履职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对存在“三无”乱象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同时,企业可以借助智能化的安全管理系统,有限空间智能管控平台通过智能锁控、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等功能,提升监护人员的履职能力和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有限空间作业打造更加坚固的安全防线。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实施监护制,是为了用专业力量守护作业安全。通过解决“三无”乱象,借助智能化手段,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让每一名作业人员都安全回家。
END-北京大唐思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来源:大唐思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