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坟不插花,子孙没钱花"这句俗语在清明时节总被反复念叨,可年轻一辈心里直犯嘀咕:扫墓烧纸钱还能理解,非得摆弄这些花花草草干什么?有人觉得这是封建迷信,有人嫌麻烦随便折两枝应付,但您要是真把插花当形式主义,可就错过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了。
"上坟不插花,子孙没钱花"这句俗语在清明时节总被反复念叨,可年轻一辈心里直犯嘀咕:扫墓烧纸钱还能理解,非得摆弄这些花花草草干什么?有人觉得这是封建迷信,有人嫌麻烦随便折两枝应付,但您要是真把插花当形式主义,可就错过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了。
一、坟头插花的习俗从哪冒出来的?
这事得从三千年前说起。周朝那会儿,老祖宗们祭天祭祖都要摆上五谷杂粮,后来发现鲜花能保鲜更久,慢慢就用野花替代了粮食。到了春秋战国,孔夫子带着弟子们扫墓时,已经开始用野菊花装点墓地,说是"菊有晚香",能让先人感受到后辈的诚意。
唐朝人最讲究,清明插花成了法定流程。官府规定上坟必须带鲜花,谁要是偷懒用纸花代替,逮住了要打二十大板。宋朝文人更把这事玩出花样,单是插花造型就有十八种讲究,什么"单枝敬天""双枝敬地""三枝敬祖",整得跟艺术品似的。
您别以为古人吃饱了撑的,这里头藏着大讲究。鲜花在阴阳五行里属"阳",坟地阴气重,摆上鲜花能调和气场。再者说,古人觉得鲜花是活物,最能传递活人的念想,比冷冰冰的祭品更有温度。
二、非得在坟头摆花弄草图个啥?
先说这阴阳调和的道理。清明正值暮春,阳气上升阴气下沉,老祖宗讲究"天人合一",这时候在坟地摆鲜花,就是用自然界的阳气平衡墓地的阴气。您看老中医开药讲究君臣佐使,这坟头插花也是同样的道理,白菊去浊气,黄菊聚财气,粉菊招福气,每样都有说法。
再说情感寄托这事儿。现代人总爱往墓碑前摆照片、放酒水,古人早看透了——鲜花才是最好的沟通媒介。花瓣上的露水是思念,绽放的姿态是问候,连枯萎的过程都在诉说"我们没忘记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可比直愣愣地念叨"我想您"高级多了。
最后说说现实层面的讲究。老话里"子孙没钱花"可不是吓唬人,这里面有门道:菊花代表"聚财守业",百合象征"代代和睦",迎春花预示"生生不息"。您要是在坟前摆对了花,相当于给家族运势加了buff,这买卖划算不?
三、坟头插花可不是随便薅把野花就行
先说忌讳。带刺的玫瑰月季不能要,老人说这是"刺心头";颜色妖艳的得慎用,搞得太花哨显得不庄重;香味太冲的也不行,说是会惊扰先人。最重要的是得用鲜花,塑料花那是糊弄鬼呢。
该用什么花门道可多了。菊花是基本款,白色表哀思,黄色招财运;百合花保家庭和睦,特别是重瓣百合,寓意"好事成双";康乃馨别以为只能母亲节用,粉色的摆坟前,那是求祖宗保佑子嗣兴旺;要是祖上出过文化人,插几枝文竹准没错。
现在流行混搭风,但得按规矩来。三枝菊花打底,配上两枝百合,再来几根松柏枝,这叫"三阳开泰"。要是想求学业进步,就加文竹;求姻缘的添两朵粉玫瑰;做生意的必放金边吊兰。记住总数要单数,双数那是给活人用的。
时代在变,但清明坟前的那束鲜花始终没变。这不是迷信,而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我们把思念藏在花瓣里,把期盼寄在花语中,用最温柔的方式与祖先对话。下次扫墓时,别忘了精心准备一束鲜花,毕竟,有些传承比烧多少纸钱都来得珍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小孟谈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