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唐文坛新旧交替的浪潮中,王绩以独树一帜的姿态占据着特殊地位。彼时齐梁绮靡诗风余波未平,文人多沉迷于辞藻堆砌,而王绩率先挣脱桎梏,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在初唐文坛新旧交替的浪潮中,王绩以独树一帜的姿态占据着特殊地位。彼时齐梁绮靡诗风余波未平,文人多沉迷于辞藻堆砌,而王绩率先挣脱桎梏,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王绩在文坛的贡献不仅在于打破形式主义束缚,更以质朴诗风为唐诗注入生活化气息;政坛上,他虽仕途短暂,却以清醒的批判意识,折射出初唐士人的精神困境。其诗歌如同山野清泉,于冲淡中见真趣,在平淡自然的语风中蕴藏着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形成了 “以俗为雅” 的独特艺术魅力。
他的生平充满魏晋风度般的洒脱趣事。他任职太乐丞时,听闻府中有位善酿的老乐师,便主动请求调任,只为每日能饮得美酒,留下“因酒得官”的笑谈。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效仿陶渊明作《五斗先生传》,自称“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甚至为自己预作墓志铭,通篇不谈功业,只说 “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尽显狂放不羁。
王绩生于隋开皇五年,卒于唐贞观十八年,是绛州龙门人,也就是现今山西河津人。他所处的时代正值隋末战乱向初唐稳定过渡,社会动荡催生了士人对隐逸的向往。
文化上,儒家经学复兴与佛道思想传播并行,为其多元思想奠定基础。虽无明确记载的文坛师承,但他深受阮籍、陶渊明影响,尤其对陶诗 “采菊东篱下” 的意境情有独钟。
王绩出身官宦世家,其兄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著有《中说》,倡导儒学复兴,这种家学渊源培养了他的学识根基。他一生三仕三隐:初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因不喜官场束缚托病辞官;唐初应诏为门下省待诏,却因“禄薄”自嘲“良酝可恋,何必官钱” 而离去。
最终任太乐丞,仍因官场腐败再次归隐。同僚评价他“嗜酒不任事”,实则是其不愿同流合污的反抗。人生轨迹如钟摆般在仕与隐之间摇摆,最终选择隐居东皋,过着 “荷锄带月归” 的农耕生活,这种经历使其诗歌充满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他的性格旷达疏放,既有“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傲气,又有 “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的淡泊。他与僧人处默、隐士仲长先生交往密切,常以诗酒唱和。思想上融合儒道,既怀 “致君尧舜” 的理想,又慕 “返璞归真” 的自由,受陶渊明影响最深,其《过酒家》《秋夜喜遇王处士》等诗中可见陶诗的影子。
据记载,王绩现存诗约50首,收录于《王无功集》,多为饮酒、田园、咏史之作。艺术上以白描见长,不事雕琢却意境悠远,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极简笔墨勾勒出苍茫秋景,开创了唐代山水诗平淡自然的审美范式。
他的诗歌可分为饮酒抒怀、田园隐逸、咏史感怀三类,每一类都渗透着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为初唐诗歌开辟了贴近生活、直抒胸臆的新路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十首诗吧!
来源:刺猬读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