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主打“国风+烧鸟”的杭州酒馆,会因为女舞者的表演被推上风口浪尖。原本以为“国风”该是琴棋书画、清雅婉约的样子,结果这家叫“醉舞轻谣”的酒馆,却因几段“舞者喂顾客”的视频,成了全网讨论的焦点——不是夸它有创意,而是骂它“擦边球打得太明显”。
一家主打“国风+烧鸟”的杭州酒馆,会因为女舞者的表演被推上风口浪尖。原本以为“国风”该是琴棋书画、清雅婉约的样子,结果这家叫“醉舞轻谣”的酒馆,却因几段“舞者喂顾客”的视频,成了全网讨论的焦点——不是夸它有创意,而是骂它“擦边球打得太明显”。
视频里的画面:“国风表演”变了味?
最先在网上炸锅的,是网友随手拍的几段现场视频。镜头里,穿带点古风元素服饰的女舞者,没怎么跳传统舞,反而频繁往顾客桌前凑。
有顾客拍的画面里,舞者走到男顾客身边,身体几乎贴著对方胳膊扭动,手还会轻轻搭在对方椅背上,头凑得很近说话,眼神和动作都透着刻意的亲密;更让人争议的是“用嘴喂食”的场景——舞者嘴里叼着一颗包装好的水果糖,弯腰递到男顾客嘴边,对方虽然没真的张嘴接,但两人距离近到不足十厘米,旁边还有人举着手机拍,舞者甚至会对着镜头调整姿势,像是故意配合拍摄“有看点”的画面。
这些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立刻吵翻了。有人说“这哪是国风酒馆,分明是借‘国风’之名搞低俗营销”,还有去过的顾客吐槽:“本来冲着‘国风烧鸟’去的,结果坐下没十分钟,就看到舞者凑到邻桌男顾客身边互动,尴尬得我赶紧吃完走了,完全没心情感受什么氛围。”
面对质疑,酒馆工作人员的回应也有点站不住脚。一开始说“网上视频是引流拍的,被喂的都是女顾客,线下没这么夸张”,可很快就有网友晒出不同时间段的视频,里面清晰拍到舞者和男顾客互动的画面,甚至有一段视频里,舞者喂完糖后,还和顾客击掌笑闹,和“线下收敛”的说法完全不符。
文旅局调查:不涉黄,但“过度营销”跑不了
随着话题越吵越热,萧山区文旅局很快介入了。工作人员不仅去酒馆现场检查,调看了近一个月的表演监控,还分别找经营者、舞者和部分顾客了解情况。
没几天,调查结果就公布了:首先,确认酒馆不存在涉黄问题,舞者的互动虽然亲密,但没有触及法律规定的色情内容,这一点算是给事件定了性,避免了过度解读;但**“营销过度”的问题很明确**——网上传播的引流视频,都是刻意挑选、放大“贴身互动”“用嘴喂糖”这类有争议的画面,和顾客实际到店的体验差距很大,本质上是靠“擦边内容”吸引眼球、诱导消费,已经违反了正常的商业营销规范。
最终的处理也很直接:立刻叫停酒馆所有带有亲密互动的表演,约谈了老板,要求删除网上所有违规的引流视频,重新设计表演内容——必须符合“国风”定位,不能再用“顾客互动”当噱头,更不能刻意制造有争议的画面。
商家的“流量焦虑”:别把“国风”当“擦边”的遮羞布
其实仔细想想,这家酒馆的操作,就是当下很多餐饮商家的缩影——不是没特色,而是太急着要流量。
“国风+烧鸟”本身是个不错的组合,把传统国风元素和日式烧鸟结合,本来能做出差异化。可大概是觉得“单靠菜品和装修,很难在杭州的酒馆里冒头”,就想走“捷径”:用“女舞者互动”制造话题,再靠“擦边画面”在网上引流。毕竟现在网上流传着“有争议就有流量”的说法,好像只要能让大家讨论,不管是夸是骂,能吸引关注就行。
但这种“捷径”,其实是在毁自己。首先,是砸了“国风”的招牌。本来“国风”是有文化感、有格调的标签,结果被“喂糖”“贴身”的表演拉低了档次,以后再提“国风烧鸟”,大家第一反应可能不是雅致,而是“哦,就是那家搞擦边的酒馆”;其次,是丢了真正的顾客。来酒馆的人,要么是想和朋友小聚,要么是想安静吃点东西,这种刻意的亲密互动,只会让真正想消费的人觉得尴尬、反感,反而把客群推走了;最后,是踩了“公序良俗”的线——就算不涉黄,这种利用性别互动制造噱头的行为,也容易引发反感,毕竟没人愿意在吃饭的时候,看一场“像应酬又像表演”的尴尬戏码。
说到底:靠“擦边”换不来长久生意
这次杭州酒馆的事,其实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流量不是原罪,但“靠擦边博流量”一定走不远。
靠争议视频引来的关注,大多是“一次性的热闹”。网友看完视频,讨论几句就忘了,不会真的因为“好奇”就去店里消费;就算有人去了,发现实际体验和视频里完全不一样,只会觉得被欺骗,不仅不会再来,还会在网上吐槽,反而给店铺招黑。
相反,那些能在竞争里活下来、甚至越做越好的店,靠的从来不是“擦边噱头”。要么是烧鸟的味道真的好,食材新鲜、烤得入味;要么是国风氛围做得到位,从装修到音乐再到服务员的服饰,都透着用心,让顾客觉得“来了就像换了个环境,能放松下来”;要么是服务贴心,不会刻意推销,不会搞尴尬的互动,让大家能安安静静享受吃饭的时光。这些“实打实的好”,才是能留住顾客、让顾客愿意推荐的关键。
而文旅局这次的处理,也算是给行业立了个标杆:不夸大问题,但也绝不放任“擦边营销”。既明确了“不涉黄”,避免商家被过度指责,也点出“营销过度”的问题,传递出“不能靠歪门邪道博流量”的态度。希望以后能有更清晰的规则,让商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用总在“合规”和“流量”之间纠结。
毕竟,做餐饮也好,做娱乐也罢,核心是“让顾客觉得值得”。少点“流量焦虑”,多点“用心做产品”的踏实,比什么都强。
来源:姜姜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