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的某次行业经济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应主动向美国、日本共享自己尖端的光伏硅片技术。
2023年的某次行业经济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应主动向美国、日本共享自己尖端的光伏硅片技术。
他的话,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作为全球光伏技术领域的绝对领跑者,中国占据着全球97.4%的硅片产能,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竞争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将优势技术拱手让人,这确实让我们难以理解。
那么,白重恩这么说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这是在给美国人纳“投名状”呢?
根据事后的解读,白院长提出这个论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限制技术出口将倒逼美日自主研发,这会在未来,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则是老生常谈:科学无国界,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技术共享能化解西方对中国的敌意,有助于打破我们落后领域的技术壁垒。
白重恩的提议,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乃至民间,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公开表态:"核心技术是产业命脉,开放专利需要审慎评估相关风险。"
《科技日报》评论则是指出,一定要警惕“单边让利”的行为。
说起来,中国在光伏领域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产业规模的覆盖。
虽然很多人津津乐道,说中国便宜的光伏产品,直接干掉了欧美的相关产业链。
但是,如果仅仅是如此,那么我们的产品,仍然有可能在欧美的差异化市场中失败。
真正让我们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技术上的优势。
中国在光伏产业链上,拥有从多晶硅(全球占比79.3%)、硅片(97.4%)到组件(84.5%)的全链条优势。
隆基绿能在2023年的研发投入高达78亿元,这使得单晶硅片的发电成本,降至0.18元/瓦,仅为美国产品的1/316。
而且,我们在光伏硅片上面的专利,也远非其他国家可以比拟。
截至2024年,中国在TOPCon、HJT等光伏技术领域持有1.2万件核心专利,占全球总量的63%。
正是因为我们手里拿着这么多技术,才可以在这个领域傲视群雄。
但是,西方国家却仗着自己的市场,对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产业追杀”行为。
根据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的数据,在2020-2023年,他们针对中国的实体清单,有新增;
而127家中国科技企业,其中涉及光伏领域的企业有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6家;
2023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将生产光伏硅片使用的高纯度石英砂,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想要以此来限制中国硅片的生产规模;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确实在科技领域,对中国并不友好。
但是,中国拿出自己的技术分享,绝不是消除敌意的好办法。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
比如在1985年,中国企业与麦道合作,组装MD-82民用客机。
我们的方略,是通过组装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以推进我们的运-10大飞机计划。
当时我们做了很大让步,给了美国很多好处。但是在1997年,麦道突然被波音并购。
之后,他们便以新公司的名义,终止了技术转移,导致了我们运-10项目的彻底中断;
又比如在2004年,我们准备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大规模开设德系合资汽车厂。
同样地,我们也是希望以此,来获得德国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改善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
然而,这些德系车企在20年间,仅转让了部分他们过时的发动机技术,一些关键模块,我们仍然要依赖进口。
一次次的合作,得到的是西方一次次的算计。中国在这方面交过的学费,实在是太多了。
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崛起,是西方国家最不愿意看到的。
他们恨不得让中国人永远只能生产衣服和玩具,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壁垒,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高技术领域搞“等价交换”,他们是不可能同意的。
那么,中国不开放相关领域的技术,会不会倒逼西方在相关技术上发力呢?
以现在的情况看,这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如今,整个西方都陷入了“去工业化”的怪圈,就连曾经最具活力的美国和日本,在科技上都已经沉寂。
他们想要突破相关技术,那是非常困难的。而反观中国的光伏产业,则呈现出了"三年一代新技术"的加速迭代特征。
在2020年,隆基刚刚推出了182mm硅片;而在2023年,我们就已经迭代出了210mm硅片,转换效率也从22.8%提升到了26.8%。
这样的速度,不是西方企业可以企及的。此时,如果我们开放现有专利,美日企业正好可以节省5年的研发周期,直接切入先进产能。
而关于“科学无国界”这句话,白重恩的解读也有片面的地方。
这句话,其实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1865年说的,但原文还有后半句。
当时正值普法战争爆发,巴斯德的完整表述为:"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每个科学家都应像士兵保卫祖国那样,捍卫本国的科学事业。"
由此可见,一个断章取义,就将整个意思弄颠倒了。当然,也有人对白重恩的动机有所怀疑。
有人通过一些资料,查到白重恩在1988-1999年间,曾经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并在波士顿大学任教。
他学术论文的合作者,包括现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多位学者。
而这个机构,是长期接受美国能源部资助,开展光伏产业研究的。
有些人据此认为,白院长有美国情结,他说这些话是想要向美国“纳投名状”。
但其实,事实绝非如此。白院长能在那个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毅然回国,已经说明他确实有报国之志。
只不过,他看问题的眼光,确实和我们有很大区别。在2016-2020年间,白重恩还担任过神华集团的外部董事。
他在职期间,该企业通过收购西班牙El Soto光伏电站、参股日本JOL光伏基金等方式,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神华集团获得了不少的利益。
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模式的优点,白重恩才在2022年的《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主张"技术扩散有利于全球产业,和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类似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白院长身上。很多中国的经济学家,也都有类似的问题。
他们容易陷入“帕累托”最优理论之中,在不考虑政治因素和国际博弈的情况下,单纯以书生意气来推算别人,然后一厢情愿地去追求一个纯理论的发展模式。
因为这些东西,正是他们在美国学到、并用以傍身的。殊不知,美国人向来是说一套做一套。
他们用这种纯理论的方式来教育人,为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失去通盘考虑的能力,进而掉入自己设置好的陷阱。
现在,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美国人的做派:当年,正是他们将中国排斥在国际合作的空间技术之外。
而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之后,他们又觍着脸地想要合作;
也正是他们斥资百亿美元,想要打造自己的光伏产业,而在失败后又渴望中国的技术输出。
而在他们占据优势的领域,比如说高制程芯片领域,他们不但不与中国合作,还要对中国企业赶尽杀绝。
面对一个如此双标的国家,主动搞“单边让利”,无异于与虎谋皮。
如今,美国正变得越来越封闭,全球化的退潮已经很难扭转。
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主权意识的觉醒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守护技术主权就是守护民族复兴的命脉。
参考资料:
1、白重恩—— 百度百科
2、封面新闻专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白重恩: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封面新闻2025-02-20 10:27
来源:浩舞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