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锦衣玉食,一边是饿殍满地;一边是笙歌曼舞,一边是痛苦哀嚎。这种尖锐的社会撕裂,像一把插在俄国心脏的刀,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活在煎熬之中。农民在田间啃着树皮,工人在工厂里累死累活却拿不到面包,而贵族们却在舞厅里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这样的俄国,急需一场彻底的变革。
一边是锦衣玉食,一边是饿殍满地;一边是笙歌曼舞,一边是痛苦哀嚎。这种尖锐的社会撕裂,像一把插在俄国心脏的刀,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活在煎熬之中。农民在田间啃着树皮,工人在工厂里累死累活却拿不到面包,而贵族们却在舞厅里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这样的俄国,急需一场彻底的变革。
1917年11月7日夜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划破涅瓦河的夜空,起义军的怒吼声与炮声交织在一起,冲破冬宫的大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防线被攻破,统治俄国多年的沙皇官僚与资产阶级联盟土崩瓦解。这一刻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维埃俄国诞生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俄国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经济就已经陷入崩溃:沙皇政府与资产阶级政党勾结,对底层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农民没有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被地主拿走,自己只能饿肚子;工人在工厂里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工资却低得可怜,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糟糕的是,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资产阶级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政治上却没有权力,无法推动改革。
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事件,成为俄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工人们为了争取合法权益,发起集体罢工并向沙皇请愿,却遭到沙皇军队的血腥镇压,1000多名工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工人们对沙皇的幻想,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逐渐壮大,成为俄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卷入战争的漩涡。战争让俄国的经济更加恶化:兵力损失超过350万人,国内物资匮乏,粮食价格上涨了十几倍,工人和农民的生活陷入绝境。前线士兵不断牺牲,后方工厂纷纷倒闭,失业工人忍饥挨饿,却仍面临被强征上前线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意识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无法拯救俄国。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发起罢工,要求停止战争、改善生活。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用武力镇压,但军队却倒戈站在了工人一边。最终,沙皇政权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然而,临时政府并没有解决人民的根本问题,反而继续参加一战,导致国内局势更加动荡。此时,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俄国,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亲自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军攻占冬宫,临时政府成员被逮捕,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随后,列宁主持召开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呼吁各国停止战争,进行公正谈判;《土地法令》则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措施满足了人民对和平与土地的渴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正如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说:“试看未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十月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了新的政权,更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知。它证明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性,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十月革命也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让他们看到了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希望。在中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铭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它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为实现公平、正义、和平的社会而奋斗。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