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的独子回国扫墓,跪在张作霖墓前哽咽道:我来看您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08:03 1

摘要:1994年,一位不会说中文的美国航天工程师,在辽宁荒草丛生的墓园里突然跪倒,用生涩的汉语对着墓碑哭喊:“爷爷,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张家跨越半世纪的分离与遗憾。

1994年,一位不会说中文的美国航天工程师,在辽宁荒草丛生的墓园里突然跪倒,用生涩的汉语对着墓碑哭喊:“爷爷,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张家跨越半世纪的分离与遗憾。

1994年深秋,沈阳郊外一座荒凉的墓园里,一位西装革履、带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缓缓跪下。他颤抖着抚摸斑驳的墓碑,泪水划过脸颊,用生硬的中文哽咽着说出十个字:“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这个看似普通的祭扫场景,却隐藏着一段跨越三代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家族悲歌。

这位跪在墓前的男子,正是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独子张闾琳,时任美国NASA高级工程师。他从未见过墓中长眠的祖父张作霖,却背负着父亲未能亲自祭拜的终身遗憾,从大洋彼岸飞来完成这场迟到的叩拜。

张闾琳的出生本身就承载着乱世的印记。1930年,他出生于天津,父亲是叱咤风云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母亲是顶着家族压力与张学良相爱的赵四小姐赵一荻。然而,这个看似显赫的出身,却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童年。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张闾琳的人生轨迹。当时年仅6岁的他,不会知道父亲因此失去自由,更不会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39年,面对日益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不确定的危险,赵一荻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年仅9岁的张闾琳送往美国托付给友人伊雅格夫妇抚养。为了保护孩子,她不得不让张闾琳改名换姓,甚至禁止他说中文,彻底切断他与中国文化的一切联系。

从此,张闾琳在美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努力适应异国环境,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加州大学,成为航天领域的专家。但在他成功事业的背后,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和对亲生父母的深深思念。

直到1955年,赵一荻才通过好友董显光找到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张闾琳。1956年,27岁的张闾琳前往台湾,与分离近二十年的父母重逢。面对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和苍老的母亲,张闾琳内心充满复杂情感,既有重聚的喜悦,也有对过往岁月流逝的唏嘘。

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张闾琳逐渐了解到父亲深藏心底的遗憾——无法回到故乡祭拜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张学良常对儿子说:“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是不能回东北。”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亲自到父亲墓前磕头上香。

1994年,张闾琳终于有机会替父亲完成这个心愿。那年,他借回国参加航天技术交流会的机会,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站在祖父张作霖的墓前,64岁的张闾琳百感交集。他用摄像机仔细记录下“大帅陵”的景象,然后跪在墓前,说出了那句练习已久的话:“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这一刻,不仅是一个孙子对祖父的祭拜,更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承诺的兑现,也是一个家族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回到美国后,张闾琳将拍摄的录像带给父亲观看。95岁高龄的张学良坐在轮椅上,一动不动地看完全程,沉默良久后只说了一句:“我张家,不算白走这一遭。”这句话背后,是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与遗憾终于得到了些许慰藉。

张闾琳此后又多次回到中国。2013年,81岁高龄的他带着两个孙子站在沈阳大帅府门前,用英语告诉孩子们:“This place changed Chinese history.”(这个地方改变了中国历史)虽然孙子们还不太理解中文,也不太明白曾祖父的历史,但张闾琳坚持让子孙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希望他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根,传承家族的文化。

2024年,张闾琳在美国去世,享年94岁。一个曾经左右中国命运的家族,至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后代依然每年清明时节回到沈阳祭祖,用中英双语诵读祭文,延续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乡的眷恋。

张闾琳的一生,连接着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与个人命运的曲折离奇。从被迫离开故土到主动寻根归来,他完成了父亲未能实现的心愿,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认同。那句“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不仅是对祖父的告慰,也是对父亲遗憾的弥补,更是一个家族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多久,根的情结始终深植血脉。正如张闾琳所说:“父亲教我,落叶要归根。我们虽长在异国,但血脉里的山河,从未干涸。”

来源:燕赵长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