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诺伊达工业区,三星电子工厂的蓝色招牌在阳光下泛着冷光。2025年3月29日,一则6.01亿美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天价罚单,让这座曾号称“印度制造标杆”的工厂陷入沉寂。印度税务部门指控三星在2018年至2021年间进口“远端射频头”(RRH)设备时,将应
印度诺伊达工业区,三星电子工厂的蓝色招牌在阳光下泛着冷光。2025年3月29日,一则6.01亿美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天价罚单,让这座曾号称“印度制造标杆”的工厂陷入沉寂。印度税务部门指控三星在2018年至2021年间进口“远端射频头”(RRH)设备时,将应缴税产品谎报为零关税的“组件”,涉嫌偷逃关税。三星搬出4名国际专家鉴定自证清白,但印度海关翻出一份2020年的内部信函——三星曾自述RRH为“收发器”,与其抗辩立场直接矛盾。
2024年夏天,三星诺伊达工厂的印度工人拉起了横幅,要求工资翻倍、每周工作35小时,以及“岗位世袭制”——即父传子、兄传弟的家族继承权。面对生产线停摆,三星妥协了部分条件:同意涨薪20%,并承诺未来十年再涨80%,但断然拒绝“世袭制”和缩短工时。工人们暂时复工,却在2025年1月再度罢工。这一次,三星直接放话:“要么上班,要么关厂。”印度工人最终选择妥协。
看似劳资博弈告一段落,但真正的危机接踵而至。印度政府翻出旧账,指控三星通过“转移定价”低报进口设备价值,并漏缴特许权使用费。6.01亿美元的罚单,相当于三星印度2024年净利润的63%。更令三星措手不及的是,印度海关引用的证据链中,赫然包括三星向信实工业供货时的合同条款,而信实工业创始人安巴尼家族与莫迪政府的密切关系早已是公开秘密。
这场税务纠纷的核心,在于RRH设备的分类争议。三星坚称其仅为信号传输的“无源组件”,而印度海关依据国际电信联盟标准,认定其为具备独立收发功能的“有源设备”,应缴纳10%-20%的关税。类似争议并非孤例:德国大众因进口零件分类问题被追缴14亿美元税款,小米则因特许权使用费争议遭冻结48亿元资产。
印度海关法第111条赋予官员极大自由裁量权。2023年,印度修改《海关估价规则》,要求企业证明进口商品定价“未受关联交易影响”。三星的困境在于,其印度子公司向韩国总部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占比高达销售额的3.5%,远超行业1.2%的平均水平。印度税务机关认为,这部分费用实质是“利润转移”,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三星事件暴露了印度对待外资的标准化操作。先是撒点鱼饵,莫迪政府曾承诺,电子制造业可享15年所得税减免;然后强制技术转移,小米被要求向印度企业转让充电模块专利;接着选择性执法,例如,2024年印度修改《外汇管理法》,限制外企利润汇出。以上还算好的,最直接的就是强制接管,沃尔玛因电商新规被迫出售Flipkart多数股权。
这种模式下,印度2024年从外企口袋掏走超200亿美元。数据显示,同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3%,而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连续三年将印度列为“高风险市场”。
面对印度无解局面,三星正将筹码压向中国。2024年,西安NAND闪存工厂贡献全球40%产能,对华出口额暴涨53.9%。李在镕近期访华时宣布追加228亿元扩建西安基地,并洽谈向中国手机厂商供应OLED屏幕。
这种转向背后是效率差异:长三角8小时配齐手机零部件,印度却需从中国空运模具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5%,印度本土供应链良率不足40%。报告指出,中国全产业链效率仍比印度高37%。
莫迪力推的“自力更生”政策要求手机零件本土化率超30%,却导致小米、OPPO等中企撤离,印度工厂陷入“零件靠进口、成本反超中国”的死循环。反观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60%,光伏组件产能满足全球80%需求。数据显示,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是印度的3.2倍。
三星的遭遇印证了一个现实:商业可以全球化,但产业链的根必须扎在尊重规则的土地上。印度若继续“关门割韭菜”,恐怕连“世界办公室”的称号都难保住。
来源: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