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牵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带动下,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通过在工业场景、政务治理方面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深度“参与”,青岛成为山东具身智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牵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带动下,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通过在工业场景、政务治理方面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深度“参与”,青岛成为山东具身智能产业的新高地。
让机器人“进厂打工”
近日,在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的实验室,一位具身智能的“新员工”亮相总装流水线。
这个周身冰冷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同时生产上百种型号空调外机的生产线上,一眼看出产品型号、精准识别螺丝孔位,自行规划操作路线、精准抓取螺丝,并用恰到好处的力道“拧螺丝”完成装配,完全超出了已有工人的熟练程度。
“具身智能被看作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目前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有着操作精度达到0.1毫米级的机械臂和能够感知环境的智能视觉系统,再加上卡奥斯天智工业大模型的加持,实现了‘手、眼、脑’兼具。”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鲁效平在受访时,介绍了这些“新同事”的“独门绝技”。
鲁效平介绍,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在执行指令时有着固定的行动路线,这往往导致新的工艺流程中还需要工程师代调整代码或者由后续员工来完成。“现在,当一款全新的产品出现时,搭载工业具身智能系统的机器人可以根据产品的CAD模型,识别需要锁付的孔位,自主完成工艺规划和操作生成,在新品导入环节减少了90%的编程调试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上新效率。”
如今,具身智能机器人或者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更加普遍,青岛也加足马力跑步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甚至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型“10+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20个细分赛道之一。
经济导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已进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训”,进行车辆质检工作。今年2月,海尔还并购了上市企业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加码工业机器人赛道。此外,2024年底,海尔和海信分别筹建的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入选2024年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
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人形机器人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汇集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是我国明确的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当前,山东多地抢抓智能化发展机遇,充分利用AI等技术,大力推进数智平台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欢迎来到青岛,办理居住证既可通过爱山东App网上操作,也可到居住地派出所现场办理。”3月24日,在青岛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宣传周中,人形机器人“平安”身穿警服在活动中亮相,精准回答公安户籍业务相关问题,赢得在场群众的阵阵掌声。据了解,这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居住证线上办理与电子证照跨场景的一次创新应用。目前,青岛公安依托智慧平台,健全完善“警格+网格”机制,实现精准服务,以科技之力推动流动人口享受就业、医疗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来了就是青岛人”的包容理念融入城市治理实践。
在青岛,“人工智能+”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城市管理、森林防火等场景,完成了山东首个城市感知多模态大模型训练;为进一步满足企业群众随时随地进行办事咨询的需求,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基于DeepSeek大模型打造全新升级的“青易问·云客服”,可提供7×24小时全时段咨询解答服务,人工客服与AI智能客服衔接服务,保障解答群众咨询无空档;在智能家居领域,乐聚智家人形机器人已在12个展馆展厅开展讲解服务,成为业内唯一实现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在智慧教育领域,罗博科技的“智慧纸笔”系统成功接入DeepSeek,赋能精准教学,在全国率先构建智慧教育新范式;在智慧医疗领域,小济医生完成近50万例人工智能乳腺癌筛查服务;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领域,赛飞特等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典型应用案例,数量居山东第一。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青岛通过AI、大数据等系列新技术统筹城市管理,开拓“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发展。
企业加速布局万亿赛道
青岛企业也加速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万亿赛道。当然,这得益于政策支持。
2024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印发《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左右核心业务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基本进入人形机器人强省序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山东省均有布局,集聚一批集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初创企业,初步构建起济南、青岛“两翼齐飞”,淄博、潍坊、烟台、济宁等“多点支撑”格局。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将以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部组件产品研发为主线,以特定行业典型场景应用为特色,打造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以青岛崂山区为例,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60余家,重点发力海洋领域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赋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无人装备等强关联产业,力争2025年园区产业规模突破280亿元,带动全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日前表示:“人工智能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遇,相信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创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海尔在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深耕,不仅有助于自身在工业智能底层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上实现深化,更为青岛打造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聚焦关节器件、灵巧手等核心部件,海尔有望带动青岛机器人产业在全产业链条上实现突破,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形成更加完整且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