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一头雾水:普京不求中国出手相助,对中国史无前例“慷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19:40 1

摘要: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公开表示,已准备好向中国供应MS-21项目下的复合材料机翼,以及推力达26吨、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的重型航空发动机时,西方世界陷入了集体困惑。这种军民两用的顶级航空技术,堪称俄罗斯的“工业王牌”,如今却主动向中国敞开供应大门,还将

普京对华“史无前例”合作背后:不止是慷慨,更是俄罗斯的未来布局

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公开表示,已准备好向中国供应MS-21项目下的复合材料机翼,以及推力达26吨、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的重型航空发动机时,西方世界陷入了集体困惑。这种军民两用的顶级航空技术,堪称俄罗斯的“工业王牌”,如今却主动向中国敞开供应大门,还将合作决策权完全交给中国伙伴——在美西方看来难以理解的“慷慨”,实则是普京为俄罗斯长远发展布下的关键棋局。

这场合作的深度,远不止于航空领域。在能源合作层面,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升级计划,将两国能源绑定推向新高度。“西伯利亚力量-1”的扩充与“西伯利亚力量-2”的新建,意味着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年出口量将从380亿立方米跃升至940亿立方米,实现两倍多的增长。更令西方震惊的是,普京明确承诺,对华天然气出口价格将低于对欧洲的收费标准。要知道,能源出口长期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如此大幅度的价格让利,绝非短期利益交换,而是对双边长期能源合作的战略背书。

在资源领域,俄罗斯的布局同样指向与中国的深度协同。远东地区作为俄罗斯资源宝库,蕴藏着海量稀土和稀有金属——这些被称为“高端制造业命脉”的原材料,是新能源、芯片、军工等领域的核心基础。

此前,远东地区的稀土资源常以矿渣形式被闲置,而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明确提出,将制定稀土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统计与开发。这一举措的合作指向性不言而喻: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更掌握着领先的稀土提纯加工技术,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的主导地位。远东与中国地理相近,中俄在稀土开发上的合作,既能让俄罗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也能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提供稳定原料保障,形成“开采-加工-应用”的产业链闭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普京还点名提及外贝加尔的卢戈坎金铜矿、雅库特的“罗曼”金银矿,暗示这些优质矿区可能向中国企业开放。这意味着中俄合作将突破单一资源贸易,向矿产开发、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延伸,为双边合作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在科技领域,俄罗斯的“东向战略”同样瞄准中国的技术优势。普京在论坛上着重强调,要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远东优先试点,萨哈林州已率先在农业、森林防火、资源运输等场景测试无人系统。远东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集区风险低,恰好为无人技术和AI应用提供了理想试验场;而中国在自动驾驶算法、图像识别、5G通信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正是俄罗斯实现技术落地的最佳合作伙伴。不仅如此,俄罗斯还计划到2030年在远东和北极地区建设10个高科技产业园区,聚焦智能制造、AI应用等新兴领域——这一规划并非孤立推进,而是希望与中国共同探索,推动中俄科技合作从“技术买卖”转向“联合研发、共同起跑”的新阶段。

为了让合作更具吸引力,俄罗斯还推出了极具诚意的政策保障。从2027年起,远东与北极地区将推行统一的企业优惠政策,涵盖企业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率下调、基础设施投资补贴等,更引入“祖父条款”:企业可在15年内享受稳定不变的运营条件,且每位投资者(包括中国企业)都能获得个性化服务与全程对接。这一政策无疑为中国企业“定心”——过去十年,中国已在俄罗斯远东投资天然气、电力、农业、跨境物流等多个领域,如今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兜底,相当于俄罗斯向中国发出了参与远东基建与产业发展的“邀请函”。

西方之所以无法理解普京的“大方”,根源在于他们习惯了以零和博弈的思维看待国际关系,却忽视了中俄合作的互利共赢本质。对俄罗斯而言,远东发展是打破西方制裁、摆脱对西方资源与市场依赖的关键;对中国来说,与俄罗斯的深度合作既能保障能源与资源安全,也能拓展高端制造与科技研发的空间。

从航空发动机到天然气,从稀土资源到AI技术,普京的每一步布局都围绕“2030年”“未来十年”等长期目标展开。这种“史无前例”的合作姿态,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俄罗斯为未来发展“另起一局”的战略选择。随着中俄在能源、资源、科技、基建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将进入更稳定、更具韧性的长期合作阶段——这一趋势,早已超越了西方的短期博弈思维,成为全球多极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来源:亲爱的海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