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为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没有刻一个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9:29 5

摘要:“武则天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却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为哪般?”乾陵神道上,这块高七米、宽三米的花岗岩石碑矗立多年,却始终空白。

“武则天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却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为哪般?”乾陵神道上,这块高七米、宽三米的花岗岩石碑矗立多年,却始终空白。

有人说,这是一种至高的自谦;也有人说,空白才是最响亮的碑文;还有人说,她怕后人毁谤,才干脆不留文字。真相到底如何?

我们不妨从碑身、从她的一生以及唐朝朝野的风云来找找线索。

石碑高七米,宽三米。刻柱已毕,碑面光滑如镜,一字不刻。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宗时,文武百官请立碑,以志先后功业,未及成书,碑留空白”。这碑身为什么空白?

一块碑,承载一个帝王的生平;可武则天却让它沉默不言。

有人说,功大无以言表。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科举,打破士族垄断;整顿法律,颁《则天大圣显庆律》,完备户庶赋役;倡兴佛道,修缮永安宫;击败吐蕃,收复河西四郡。

事无巨细,她都亲自过问。这样庞大的政绩,哪怕写满两万言,也难以穷尽。

碑面空白,正是她的自谦——“此功业,不可道,不敢道,不欲道”,让后人自己去体会。

也有人说,空白才是最响亮的碑。碑若有字,就免不了被后人篡改、曲解;碑若留白,任何人来读,都得自己掂量。

武则天深知,史家笔锋常带个人好恶,文字一动,就可能成褒贬之争。空碑无字,等于把评判权交给了时间与事实。

正如她为科举制留下规则,却不在科举考题上标注答案,让士子自证真才,碑面空如一页白纸,供百代人自己书写。

还有一种说法更耐人寻味:武则天受道家“无为”思想影响,推崇“无字妙解”。她曾数次与僧道辩论佛理,道家清静,“有为无为”,都被她玩透。

空碑如同“无”,而万物由“无”生,正契合她对世事的洞见。“留不言者言之极也”,她要用沉默让碑文自己生长。

不过,无论哪种解释,都离不开武则天对权力的把控与心机。李治病重时,武则天便进掌机密,与赵王李显、皇太子李隆基暗中博弈。

她修文告武才人,调换宰相,清洗高宗旧臣,手段果断而凌厉。有人劝她:“陛下,天下方息战乱,宜示宽宏。”

她冷笑一声:“朕不怕人言,谁敢毁朕面?”言毕,再起人事大调动,旧势力土崩瓦解。

武则天登基那日,太和殿上下沉默。宣宗李旦退位,百官跪拜。

可等众人齐声“万岁”之时,金简尚未宣读。只有她踏上龙床,俯瞰群臣,眼中闪过一丝孤独。

她登基后改国号为周,礼制、年号、官制,样样都改头换面。可是当她终于站在权力巅峰,却没给自己留下碑文,似乎在提醒自己:帝王不该只靠文字来留名。

有意思的是,这块无字碑并非她生前所立,而是中宗复位后应文武百官所请由太子李重俊主持开凿。史料上说,碑工刻柱仅用七十日,却在落笔时无人敢下文字,遂以空碑应之。

或许当时有人试图凑字,却被宦官高力士猛喝一声:“此碑,无字也!”才止。

石碑在朝野百官面前空留,那一刻,胜过千言万语。

提笔者不禁设问:武则天是真自谦,还是另有深意?空碑背后,到底是她对功业的坚定自信,还是对权力牢牢把握后的无言讽刺?

她既破格提拔狄仁杰、来俊臣,也曾严酷镇压武三思集团,二者反差之大,恰恰说明她擅长用留白制造悬念。空碑无字,正像她的一生,看似顺遂,实则暗流涌动。

看过空碑,重走神道,碑后两侧,三道石象生、石狮哨立,似在警戒:后人若要评说,只能凭史实,不能凭臆测。空碑,不是一种缺憾,而是最高级的留白,让历史学家、碑学家、游客各自掘金。

而这块无字碑,也成了乾陵最醒目的存在。

探究至此,仿佛能听到当年碑上落下最后一锤时,石屑纷飞,神道寂静。碑面空白,却胜过任何文字,因为它让后世读史的人,停下来问一句:武则天,她到底是一代英主,还是一位枭雄?

谁也无法轻易给出答案。而这一切,都被这块无字碑默默守护着。

功过留空白,荣耀由后人。空碑无言,却让千秋万代不断发问。

也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参考资料:[旧唐书·地理志]
参考资料:[新唐书·志第二十]
参考资料:[章嘉呼图克《乾陵碑铭考释》]
参考资料:[邓广铭《武则天史论》]
参考资料:[许倬云《中国文化要义》]

来源:仰望云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