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个朋友,没什么固定的朋友圈,也不热衷群聊,可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原创十点签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07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11日 19:00 直播
预约
金秋敛藏|百年古法膏方专场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Bobo朗读音频
没朋友的人,更需要多出门,十点读书,12分钟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朋友不多,却天天往外跑?
我有个朋友,没什么固定的朋友圈,也不热衷群聊,可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他会独自坐在街角的咖啡馆,点杯热拿铁,看一整天书;
周末去公园散步,看小孩放风筝、老人在长椅上打盹;
偶尔去看个展,明明没人陪,也逛得津津有味。
我问他:“你不觉得一个人出门很孤单吗?”
他摇摇头说:“在家才孤单呢,出门,我就能感到自己是活着的。”
他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
孤单不是因为没有朋友,而是因为长期把自己关在封闭的空间里,与世界失去了连接。
很多人觉得“反正没朋友,就没必要出门”,结果却越困在低能量的循环里:环境单一→情绪低落→思维越来越封闭。
其实,没朋友的人,才更需要多出门。
因为出门并不只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让身体和大脑获得新鲜刺激,重新激活自己的能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可能性。
小红书有位博主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是一个低能量人,平时不爱参加聚会,也不主动联系老同学。
每到周末,她就睡到中午自然醒,起床叫个外卖,就开始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哪怕朋友在附近约咖啡,也能找出一堆理由拒绝。
甚至对自己曾经热爱的电影和书籍也失去了兴趣,电影看了十分钟就分心,书翻了两页就放下。
起初,她觉得自己不缺朋友,一个人过得很自在。
但持续了几个月后,她开始发现自己的状态不太对劲:
朋友在群里评论最近的热门剧,她完全插不上话;
同事聊起新开的艺术展,她连名字都没听过;
去到客户那儿开会时,大家聊到最新的潮流设计趋势,她听得一头雾水……
她形容那种感觉:
好像整座城市都在往前走,而我一个人躲在一个封闭的小盒子里。
更糟糕的是,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团队讨论中越来越沉默,提案总被客户嫌缺乏新鲜感,最后因为能力受限被团队优化。
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典型的“低能量循环”。
封闭让你的感知范围缩小→生活变得单调→对外界缺乏兴趣→认知固化→再次拒绝接触新事物→最终被困在自己的信息和情绪牢笼里。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这样的循环,只是表现各不相同。
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以下几个信号,就要警惕:
你可能正被封闭环境慢慢榨干能量。
三个“低能量”早期信号(对照自检):
① 明明睡够了,仍然提不起精神。
即使有计划,也总想着“等会儿再说”,最后什么都没做。
② 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变得麻木,点开剧集看到一半就切回短视频,翻开书读两页就开始走神。
③ 哪怕只是一次随口邀约,你都会想到“场面尴尬”的情节。
于是干脆不去,继续缩回熟悉的空间里。
当你在自己身上对照出这些信号时,不是说明你社交有问题,而是提醒你:
你的情绪、思维和能量都在走下坡路。
正如海明威说过的:
世界会打击每一个人,但有些人在破碎的地方变得更坚强。
如果你不愿意出门、不再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你的大脑就失去了外部反馈,只能在有限的经验里兜圈子。
长此以往,思维会迟钝,创意匮乏,甚至会让你在工作和人际上落后别人半步。
只有及时预见,逼自己从封闭的场域里走出来,才能重获许多成长的机会。
有人问:
一个人出门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
人会被环境重塑,而环境永远在门外。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喜欢社交、朋友不多,就没有必要往外跑。
但其实,出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结交新朋友,而是——
给大脑换一个场景,让情绪获得一次即时补血。
日剧《吃饱睡足等幸福》的女主麦卷,是大城市的一名中年牛马。
她性格内向,不爱社交,不管生活还是工作,都习惯一个人独来独往。
加上她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努力打拼,每天上班靠咖啡续命,午饭在便利店随便应付,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泡碗速食面就洗洗睡了。
工作和疲惫塞满了她的生活,她压根没有什么精力去好好生活。
直到她身体不舒服,被检查出了“干燥综合症”——伴随终身的免疫系统疾病。
这场毫无征兆的疾病,按下了麦卷原本按部就班的人生暂停键。
她不得不放慢脚步,调整早已习惯的生活节奏。
她搬到新住宅区,周围全是热心的老人邻居,会教她许多生活经验,比如怎么样让蔬菜保持最佳口感、什么时间段买菜有折扣、怎么做出更可口的饭菜。
麦卷开始愿意和人交流,整个人的气色也一天天好起来,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经营人际关系,丰富业余生活。
不仅如此,她还探索出新的收入方式——
把家里的闲置空间共享出去,解决了经济问题。
身体状况的限制迫使她改变,但正是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
出门接受新能量,才能让自己重新调回正向频道。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境效应”,就是说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环境不仅提供了刺激,也带来了新的信息和反馈,让我们的大脑从封闭模式跳出来。
尤其是没有朋友的人,身体先走出去,等于给自己开了一扇窗:
阳光、风声、街道上的人群、不同的生活节奏,都会让情绪得到自然调节,打破单调感和负面思绪的循环。
当你置身于新场景,哪怕只是和陌生人点头微笑、和店员闲聊几句,都可能获得新的认知输入。
只有固步自封的思维活络起来,打破信息闭环,才能让生命重新流动起来。
《巴黎伦敦落魄记》中,乔治·奥威尔孤身一人,生活拮据,同时也陷入创作瓶颈。
为了深入体验底层生活,他穿梭于伦敦和巴黎的街头,住在廉价旅店,靠打零工、清理厨房、送货等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有时甚至一整天难以吃上一顿饱饭。
他与各种社会阶层的人接触,从流浪汉到街边小贩,从下层工人到旅店老板,仔细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智慧。
奥威尔将这些经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不仅突破了创作瓶颈,也让他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更为深刻。
认知的突破,往往源于主动走出封闭环境。
现如今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人很容易陷入低能量状态。
若是长期宅在固定的环境里,缺乏外部刺激和反馈,即便渴望改变,也不知从何开始。
认知被局限,看不到新的可能性,更难以主动去尝试。
越没有朋友,越有必要走出门,去观察、去体验、去与不同的人接触,拓宽视野,让自我认知重新生长。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可以先尝试这3个低门槛方法:
1.回归户外,给大脑充电
公园、江边、山里,都是能量场很强的地方。
每周安排至少两次日光散步,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最为合适。
走路时,可以有意识地观察远处景物——
摇曳的树影、飘动的云朵、远方的山脉。
研究显示,这种远眺和自然观察能帮助大脑降低负面情绪的反刍,让思绪自然放松,同时提高注意力和创造力。
2.换个环境,唤醒新鲜感
比如,把在家里看书,换到街角咖啡馆;写计划书,搬到图书馆;甚至画画、写日记,也可以带去展览馆或公园长椅上。
不用刻意和别人攀谈,只要留心观察不同环境里的秩序、人群节奏和细微变化,就足以让大脑重启,情绪也会悄悄被点亮。
3.低压社交,收集新视角
不必烦恼和人建立深厚关系,微互动就足够。
比如在咖啡馆多和店员聊一句天,在街上向路人微笑点头,或在书店请教店员推荐书籍。
这些简短的交流,不仅能让你感受到社交的温度,还能获得不同的人生视角和生活经验,为你的认知提供新的信息。
走出去,哪怕只是换个场景、和人说一句话,都可能是你走出孤岛、让自我重新生长的第一步。
《流动的盛宴》中有这么一句话:
世界这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把自己关在同一间房里,就只能反复阅读那一页。
只有当你走出去,和世界产生新的交集,才能读到更多的篇章,感受到更辽阔的可能性。
所以,当你感到能量低落、生活停滞时,不妨先把身体带出去。
你会发现,新的风景和新的环境,正在悄悄帮你重写人生的下一页。
点个
,与大家共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