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地之道,刚柔互用,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定不移。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定不移。
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因此,曾国藩认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
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具备了挺然持立不畏强敌的精神,他也因此而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
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
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
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逢、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海瑞由于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
在曾国藩看来,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柔弱胜刚强”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退步宽广,清淡悠久。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
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他指出,办事情、赴公差,要强;争名逐利的事,要谦逊退让;
开创家业时要坚强,守成享乐时要谦逊退让;出去和别人办理交涉要坚强,回到家里和妻子儿女享受时要谦逊退让。
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世间万物,都是在刚柔中演绎着自己的轨迹。
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成就人生刚与柔,犹如人生的两翼,缺一不可。刚而不柔,易折;柔而不刚,易靡。只有刚柔并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长远。
曾国藩又懂得以柔处世。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与同僚相处融洽。他深知,在复杂的官场中,过于刚强容易得罪人,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游刃有余。
曾国藩曾经说过,“唯天下之至真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柔能胜天下之至刚。”以刚立身,以柔处世,刚柔并济,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衡和从容的秘诀。
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拒人于千里之外,刚柔相济,方是成功之道。
曾国藩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是人生的脊梁和风骨,但“柔”也是人生的学问和哲理。但人生在世不可一味柔弱,人生在世也不可一味的刚强。
做人该柔则柔,做事当强则强,刚柔并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俗话说:“弓过盈则弯,刀过刚则断。做人不要太刚,过刚易折,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到周围的人。
《道德经》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软,并非软弱,而是能伸能屈,不固执鄙陋,不一条道走到黑,懂得适时变通但做人太柔不足以成事,人一旦过柔,就会驯顺无骨,无法立足。
《论语》中说:“柔和而不坚韧,是为弱者。”过柔之人,便是无福之人,看似老实,实则愚钝,看似善良,实则懦弱,做人要柔,做事要刚。
《菜根谭》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古人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人处世,要做到刚柔并济,才能进退有度,灵活地处理问题,才能确保人生之路走的更加顺畅。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