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ED 2025 | 项蕾红教授深度解读:痤疮与白癜风诊疗新突破及皮肤健康热点聚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9:08 1

摘要:痤疮与白癜风作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始终备受临床与科研关注,其诊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屏障修复”“老年瘙痒”等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热点,折射出皮肤健康管理需求的多元化与精细化。2025年8月24日,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

痤疮与白癜风作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始终备受临床与科研关注,其诊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屏障修复”“老年瘙痒”等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热点,折射出皮肤健康管理需求的多元化与精细化。2025年8月24日,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第一届学术年会于上海圆满落幕。会议期间,我们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项蕾红教授,就痤疮与白癜风的最新诊疗进展、热点皮肤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及医生培养方向等话题进行权威分享,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与方向。

近年来,您和团队在痤疮领域已产出不少研究成果。能否给我们介绍下,其中哪些成果已经或即将切实地改变痤疮的临床实践?围绕痤疮,您和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哪些前沿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项蕾红教授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近30年来其治疗领域新药研发相对沉寂。但随着精准医疗靶向治疗理念的发展,痤疮治疗已迈入新时代。

在痤疮发病机制中,油性皮肤是长痘的重要基础,这一认知已被广泛接受。若想从源头干预痤疮,针对雄激素受体的拮抗剂成为关键研发方向。此前研究发现,口服避孕药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皮脂溢出,但该方案仅适用于女性患者。基于此,研究者开始探索局部使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均有相关药物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部分国外药物已获批上市。例如,clascoterone乳膏(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在国内的注册临床研究已完成,而更多基于不同生物技术、靶向调控雄激素受体的药物仍在持续研发中。

国内多家医药企业也积极投身该领域,其相关药物已推进至一期、二期及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内,痤疮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新型靶向药物,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治疗选择。

关于如何提高白癜风的复色,您认为目前有哪些手段?特别是对于手足等难治部位。

项蕾红教授:

在白癜风治疗领域,JAK抑制剂的问世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目前相关三期临床试验已在开展或完成。然而,白癜风的治疗挑战远高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不仅需要控制病情进展,更要实现皮肤复色。

复色难点尤其体现在手足部位,因这些区域缺乏毛囊,而毛囊神经嵴来源的干细胞正是黑素细胞再生的关键。但人体真皮中仍存在干细胞,因此激活真皮干细胞成为复色干预的新方向。研究表明,单纯依赖JAK抑制剂不足以解决复色难题,必须结合再生医学与干细胞研究,通过新型干预手段激活内源性干细胞,辅助皮肤色素再生。

值得关注的是,JAK抑制剂可与光疗形成协同效应:部分原本对光疗抵抗的患者,在联合JAK抑制剂治疗后,光疗敏感性显著提升。我们团队的研究发现,这可能与JAK抑制剂改善局部免疫微环境有关——通过调控免疫环境,减少光疗诱导的黑素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的风险,从而提高复色成功率。

展望未来,随着再生医学与免疫调控技术的融合,白癜风复色治疗有望突破现有瓶颈,为患者带来更理想的疗效。

大会当中提到一些行业热词包括了“屏障修复”、“老年瘙痒”等。您能否解读一下这些热词背后反映了民众怎样的需求变化,以及临床应对策略的哪些新方向?

项蕾红教授:

老年瘙痒是皮肤科常见问题,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衰退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加,人体皮脂腺分泌皮脂的功能逐渐下降,致使皮肤表面皮脂膜受损、含水量降低。从皮肤屏障的“砖墙学说”来看,角质细胞需维持饱满状态才能构成有效物理屏障,而老年人角质细胞因水脂含量不足而皱缩,同时细胞间起“黏合”作用的结构性脂质合成减少,最终导致屏障功能破坏。

屏障受损后,皮肤对外界刺激的防御能力减弱,温度、湿度变化或气味等因素易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因此,修复和保护皮肤屏障是解决老年瘙痒的关键。但现实中,多数老年群体缺乏洗澡后使用身体乳霜的习惯,需要通过持续科普教育强化其屏障保护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瘙痒症无需外用糖皮质激素,通过优质皮肤屏障修复剂即可改善症状。

改变老年人长期的生活习惯并非易事,需借助广泛且反复的科普宣传,让其真正认识到屏障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调整日常护肤行为。

在推动基层医师与青年医生培训教育方面,您已开展了诸多工作。结合当前皮肤科发展趋势,您认为当下皮肤科青年医生及基层医师在专业能力提升中,最亟需强化的核心方向包括哪些方面?

项蕾红教授:

医学生教育与工科、理科存在本质差异,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人文的融合,蕴含着人文精神。对于医生而言,同理心——即与患者感同身受的能力是核心素养,但这一能力培养极具挑战性。年轻医生因社会阅历有限,初期可能更倾向于“开具处方、交代用药”的单向模式,而当下就医环境已发生剧变:患者会通过网络检索医学资料,甚至在就诊时“指导”医生开药或检查,这对年轻医生构成了权威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医生需调整心态,以平等姿态与患者交流。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提出的“四有新人”理念(有料、有爱、有趣、有心)颇具指导意义:服务患者需“有爱、有心”,传递医学知识则要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语言。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愈发关键——尽管AI可快速掌握知识,但其无法替代人类的沟通技巧、同理心与慈悲心,这些正是未来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培养路径上,医学生应主动强化沟通能力训练。例如,美国埃默里大学会安排老教授扮演“挑战性患者”,对住院医生进行规范化沟通培训,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当然,沟通能力的提升既需要院校提供系统培训,更需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小结

项蕾红教授表示,痤疮治疗正迈向精准时代,靶向雄激素受体药物将带来更多个体化选择;白癜风复色需借助JAK抑制剂与再生医学策略,尤其注重难治部位的真皮干细胞激活。应对老年瘙痒,屏障修复是核心,应加强科普以推动老年人护肤行为改变。同时,青年医生需重点提升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医疗环境的需求。

专家简介

项蕾红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华山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

亚洲皮肤病学会(ADA)副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会长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国际色素病协会理事、亚洲色素病协会主席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七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牵头编撰多项全国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

曾获美国皮肤科学会(AAD)主席奖、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职工(巾帼)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在色素性疾病及痤疮发病机制研究方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Genetics、JAMA Dermatol、J Invest Dermatol、Brit J Dermato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审稿专家:项蕾红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