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意气风发的产品经理,如今穿着起球的毛衣,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焦虑的节奏。
"你说现在钱怎么就这么难挣?"小张搅动着已经凉透的咖啡,眼下一片青黑。
这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意气风发的产品经理,如今穿着起球的毛衣,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焦虑的节奏。
半年前他被裁员时还自信满满:"正好试试创业"。
结果投入20万做的社区生鲜小程序,三个月就被某巨头新推出的社区团购功能碾压。
现在白天送外卖,晚上开网约车,可房贷、孩子兴趣班学费、老家父母医药费像三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上周因为送餐超时被顾客投诉扣了200块,在暴雨里摔坏手机屏都没舍得换。
看着眼前这个被生活捶打得眼神黯淡的老友,我突然想起另一个人。
1、低谷期谁都有,但有人从此躺平,有人却会振作起来找新机会。
去年参加同学会,发现曾经的程序员老李居然又换车了。
2019年公司倒闭时,他白天开网约车,晚上研究各个小区的快递柜。
发现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柜,就开始帮人代取快递,2块钱一件。
三个月后发展成社区代购,现在承包了6个小区的生鲜团购,月流水过百万。
我表姐2018年把全部积蓄投进奶茶店,结果撞上疫情。
关店那天她坐在空荡荡的店铺里,把各种奶茶配方和运营笔记整理成《奶茶店避坑指南》,在知识付费平台卖199元/份,现在每月稳定收入3万+。
所以啊,跌落时不要躺着数伤口,要抓住身边每一根藤蔓。
就像玩吃鸡游戏,高手落地先找武器,菜鸟才会站在原地抱怨。
2、破解困局的钥匙。
杭州有家奶茶店开在喜茶对面,从墨绿色墙面到银色吧台,从产品命名到杯型设计完全复刻。
但他们在招牌产品里加了免费的手作芋圆,三个月后单店日销800杯,现在成了区域网红品牌。
有个90后姑娘专门盯着亚马逊新品榜,发现某款宠物按摩梳周销2000单,立刻找到1688同款,把塑料梳齿改成硅胶材质,加了个猫咪形状的防尘盒,价格提高30%,在独立站月赚5万美元。
这两个案例揭示的赚钱公式是:70%模仿+20%微创新+10%意外惊喜。
就像学书法要先临帖,赚钱这个游戏,入场券就是找到你的"临摹对象"。
我认识个95后姑娘"桃子",在短视频教职场穿搭。
起步阶段她做了件很聪明的事:把10个穿搭博主的爆款视频拆解成123个要素,包括镜头角度(45度俯拍显瘦)、话术结构(痛点+解决方案+促动话术)、发布时间(工作日晚8点)。
组合这些要素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就破10万播放,现在她开创的"通勤约会两用穿搭"细分领域,广告报价已达2万/条。
立即能用的行动清单。
1. 找三个你够得着的成功案例(比如同行、同城商家、知识博主)
2. 拆解他们的核心要素:客户获取方式、产品组合、交付流程。
3. 制作"要素移植表":哪些能直接复制?哪些需要改良?哪些必须创新?
4. 设定模仿周期(建议21天),每天记录优化数据。
5. 在第22天加入你的"杀手锏"(可能是更贴心的服务/更解决痛点的设计)
你看,赚钱这件事就像玩魔方,总有人已经拼好过。
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明新魔方,而是学会转动的方法。
当你开始用成功者的思维拆解世界,每个低谷都会变成跳板——因为重力,本就是为了让你跳得更高而存在的。
当我们凝视深渊时,往往忽略了脚下的阶梯。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法则,而模仿恰恰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本能。
婴儿通过模仿发出第一个音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临摹古希腊雕塑,现代科技公司相互借鉴功能创新——文明的进程本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接力赛。
持续迭代是超越的关键。
自然界的竹子用四年时间向下扎根,第五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冲天而起;蝉在地下蛰伏十七年,只为盛夏三周的鸣唱。
这些看似笨拙的重复里,藏着颠覆性的量变到质变。
所有持久成功,都是对人性需求的精准呼应。
那些抱怨钱难赚的人,往往困在自己划定的认知牢笼里。
而破局者早已明白,财富从来不在风口上飞舞,它静静流淌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洼地,等待第一个俯身倾听的人。
来源:李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