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西自治区科技厅公布首批广西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名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成功入选。
近年来,随着“概念验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一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热潮,也正在全国各地悄然掀起。各地政府,加快布局
“概念验证中心”,最早起源于美国。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了全球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中心。欧洲研究委员会 (ERC)于2011年开始推出概念验证资助计划,截至2024年7月已累计资助2000个项目。
我国首次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提及概念验证,则是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强化创新创业载体的技术转移功能,支持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
此后,“概念验证”的字眼,陆续出现在了科技部《“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等多份重要文件中。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纳入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纲领文件。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再次提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
随后的3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
在国家的倡导与推动下,近年来,陕西、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纷纷制定并实施相关方案,加速本省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进程,希望通过“跨前一步”,填补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空白,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多所高校,大力建设
随着各地政府的积极推进,已有多个省市先后认定和备案了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作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承担了其中众多的平台搭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百所高校,先后入选省级或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名单。
而在此之前,一批高校已率先开展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早在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便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成立仅仅一个多月后,该中心便已开展了系列活动并取得若干成效:
由概念验证中心牵头调研协调,与陕西天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奎生物技术研究所”;协同西安市碑林区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联合发起“西安微光创业孵化基金(1000万)”并社会融资150万元;与陕西科控集团及西安科技金融中心达成初步意向,共同发起第一只西安交大概念验证微种子基金,募资额度1000万元。
同样在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阶段,启动实施了“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2019年10月,“中关村科学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北京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
截至2023年12月,北航概念验证中心已立项20个概念验证项目,在转化成效方面,已有6个项目通过技术转让、获取社会资本组建公司、专利引资等形式实现了落地转化,完成转化项目吸引融资及转化收益2900万元。
实践证明,概念验证中心是学术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一道“过滤网”,也是一座“加速器”,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从最初到最后“一公里”
“概念验证”方兴未艾的同时,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样备受关注。为了增强高校的技术转化转移水平,一系列改革正在发生。2024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动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4年年初,国家大学科技园转由教育部牵头管理。教育部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区域中心为枢纽、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总体设想,将探索建设区域中心作为其中关键一环。”
据悉,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南京市、苏州市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中心已对接全国各地高校成果4300余项,转化落地121项。
而据报道,教育部初步计划在全国系统布局10个左右区域中心。当前,已至少有江苏、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三个区域中心处于建设进程中。
作为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已久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据了解,1988年,东北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大学科技园,开启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先河。科技部、教育部则于1999年底联合组织开展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并于2001年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截至2021年,我国共认定了13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超过140所高校参与其中。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却仅为3.9%;大学科技园每年平均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仅为7个。
为解决高校的科技成果“不好转”“不会转”等痛点,2024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工作。当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在研究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迭代升级”,不少高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例如,东南大学科技园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信息通信分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撑江苏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促进学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由科技园负责具体建设的“东南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获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认定,储备项目64个,8个获立项。
山东大学科技园聚焦成果转化难点,组建了专业化的技术研发专家团队、概念验证团队、技术转移服务团队,推动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技术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此外,引入学校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更好地发挥集聚效能,引聚一批产业上下游企业、孵化一批高价值科技型企业,推动高端装备产业生态集聚,支撑区域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
从最初到最后“一公里”,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题,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随着技术转化转移体系的日益完善,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变成真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