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警告:爱做这6个动作的人,也许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18:13 1

摘要:有时候,我们在刷短视频时会突然停下来,看到关于“精神疾病”的内容,总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可细想一下,身边不少人或许正踩在危险的边缘,甚至自己也未必例外。

有时候,我们在刷短视频时会突然停下来,看到关于“精神疾病”的内容,总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可细想一下,身边不少人或许正踩在危险的边缘,甚至自己也未必例外。

许多心理问题不像感冒那样来得明显,反而更像一根慢慢收紧的绳子。

总有人频繁咬手指、反复拔头发、没完没了地洗手、反复确认门窗、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或者情绪大起大落得像坐过山车。

表面看似小毛病,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心理疾病的蛛丝马迹。

频繁咬手指并不只是“改不掉的坏习惯”。根据心理学文献,这种动作属于“体表习惯性行为障碍”,往往和焦虑压力脱不了关系。

就像小时候考试紧张时有人咬笔头,那种缓解焦虑的动作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安慰。如果成年人还停不下来,甚至咬到流血,可能已经陷入了焦虑症或强迫症的陷阱。

研究显示,这类行为在焦虑障碍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5%,远超普通人群。身边的人总劝“别咬了,脏!”其实这根本不是嘴皮子能控住的事。

人的大脑就像一台老旧的录音机,一遍遍播放着焦虑的信号,让你根本停不下手

再说到反复拔头发,这在医学上叫做“拔毛癖”。

你可能听说过有人一紧张就拔头发,拔到头皮秃一块。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就明确把它归为精神疾病范畴。

拔毛癖往往和抑郁症、焦虑症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90%以上的拔毛癖患者有过长期焦虑或情绪低落的经历。

头发成了他们“情绪垃圾桶”,一根根拔掉的不是头发,而是心里的压力。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有这样的动作,真的该引起警觉,而不是一味指责“奇奇怪怪”。

反复洗手、确认门窗,这些行为被老一辈人笑称“矫情”“洁癖”。

但在精神科医生眼里,这极可能是强迫症的信号。强迫症患者的大脑里像有个“永远不放心”的闹钟,一直在提醒你:门锁好了吗?手洗干净了吗?

这种“确认”在他们大脑回路里像死循环,无法停止。根据2024年一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成年强迫症患病率约为2.4%,而很多患者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或“习惯性谨慎”,根本意识不到已病入膏肓。

强迫症患者的痛苦远比外人想象的深,他们常常明知行为荒诞,却无法抗拒大脑的驱使

至于反复自言自语,这不是简单的“思维活跃”。

大量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患者都会出现自言自语,甚至和“空中楼阁”对话。这背后其实是大脑信息处理异常。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80%有过自言自语的经历。

部分患者还会幻想有人与自己对话,这种“幻听”往往是疾病的早期信号。自言自语就像大脑偷偷“漏电”,让患者在现实和幻想间反复横跳

普通人偶尔自语没什么,但如果天天如此,甚至影响到社交功能,真的需要专业干预。

情绪大起大落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有人觉得自己“脾气火爆”,其实这可能是情感障碍的表现,比如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数据表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左右,患者常常在极度亢奋与极度低落之间来回切换,生活被折腾得一团糟。情绪像气球,时而涨到爆炸,时而瘪到谷底

很多患者一开始只觉得自己“情感丰富”,但逐渐失控,甚至影响到工作和家庭。身边人只看见他们“闹腾”,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那种情绪失控的无助

有人会说,这些动作不是每个人偶尔都会有吗?比如考试前紧张咬手指、搬家后反复查门窗、孤单时自言自语。

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不是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和社交,是不是你明知没必要还控制不住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真的要警惕了,因为精神疾病从不会在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才出现。

大脑没有红绿灯,不会等你喊停才刹车

说到药物治疗,许多精神疾病都需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这类药物就像给大脑“加装了安全阀”,让过度活跃的神经递质安静下来。

比如氟西汀舍曲林,它们能帮助强迫症、焦虑症患者减少重复动作和不安感。

这些药物并不是“万能胶”,也不是“开心果”,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随意增减剂量反而可能带来头晕、恶心、失眠等副作用。药物治疗应配合心理治疗,像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慢慢拆解那些让人抓狂的“死循环”思维。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同样重要。有研究显示,社交支持能显著降低精神疾病复发率

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用日记记录情绪波动,或者用运动、绘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遇到控制不住的冲动时,不妨用计时器计时,让自己“晚一点再做”,逐步延长反应时间,帮助自己慢慢摆脱重复动作的困扰。这些方法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心

千万别以为精神疾病是“玻璃心”或者“不争气”,它就是一场大脑的“感冒”,谁都可能中招。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精神疾病曾被污名化,许多人讳莫如深。从古到今,无数名人都曾与精神疾病奋战过。只有敢于面对,才有自愈的希望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逐渐高发,大家更要学会识别身边的危险信号,别让“小动作”拖成“大危机”。

参考文献
[1]陈海英,王艳.强迫症神经生物学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7):8-13.
[2]李静,王新宇.拔毛癖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治疗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4):287-291.
[3]王曦,赵明.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4,34(5):375-38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