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山君子书院第六场雅集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8:03 2

摘要:初秋的风裹着松针与竹露的清润,掠过锦屏山的浓荫,把暑气扫得干干净净。正如常建笔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方天地自有一种让人心神澄明的力量。就在这样沁凉的午后,嵌在山坳里的君子书院中,第六场雅集伴着竹影晃动,悄然启幕,又于暮色将至时圆满收官。

锦屏山君子书院第六场雅集记

初秋的风裹着松针与竹露的清润,掠过锦屏山的浓荫,把暑气扫得干干净净。正如常建笔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方天地自有一种让人心神澄明的力量。就在这样沁凉的午后,嵌在山坳里的君子书院中,第六场雅集伴着竹影晃动,悄然启幕,又于暮色将至时圆满收官。

院坝里的木桌拼得齐整,四周林木如盖,绿意浓得能滴下水来。红色横幅“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悬在竹架上,风一吹,绸面猎猎作响,字里的力道像要跳出来,稳稳落在每个人眼里。古朴的粗陶茶碗在桌上排开,釉色里还沾着几分窑火的温劲,让人想起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的雅趣 。

雅集开场,两位穿青布衫的志愿者端着透明水壶上前。她们手腕微屈,水流细得像银线,顺着碗沿绕了半圈才落进去,没溅起半星水花。水汽裹着茶香慢慢腾起时,有人忍不住吸了吸鼻子,志愿者抬头笑了笑,眼尾弯成月牙:“您慢些等,这茶得温透才出味。”

“大家尝尝这水——”召集人郭老师握着茶盏起身,指尖轻轻叩了叩碗沿,声音里裹着暖意,“是雕崖寺的阮师傅,今早五点踩着露水压来的崖缝水。老人家说,这水在石缝里渗了十几年,喝着不光润喉,还能定心神。”她把自己的茶碗递到旁边人眼前,清水里映着竹影,“你们看,滴滴都透亮,跟揣着片小青山似的。”这不禁让人想起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传承亦如这崖缝水,唯有源头不断,方能清澈如许。

话音刚落,交流的话匣子就开了。穿素色旗袍的女士指尖捻着茶盏沿,眼里亮闪闪的:“前儿读《兰亭集序》,总琢磨‘曲水流觞’的意趣,今儿坐在这儿,风过竹响、水入茶碗,倒真摸着点古人的闲心了。”对面戴眼镜的先生放下茶碗,指节轻轻敲着桌面:“我去年在徽州看古戏台,台柱上刻着‘借古喻今’,跟今天这横幅的意思多像!咱们聊文化,不就是把老祖宗的念想,揉进现在的日子里嘛。”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你一言我一语间,有人说起儿时外婆教的剪纸,指尖还在空中比画着纹样;有人聊起古镇的老手艺,语气里满是舍不得——思想的火花混着茶香飘着,连竹影都似在轻轻点头。

偶尔歇下来,目光落在远处的青山翠壁上,石壁上的题字与墨画虽有些斑驳,却像在低声说话:哪一笔是百年前的文人题的,哪一幅画是去年孩子们来涂的。有位阿姨起身走近,指尖轻轻碰了碰石壁上的“竹”字,回头笑着说:“这字的撇捺,倒跟旁边的竹子一个模样,连风一吹的弯度都像。”自然的灵秀与文化的厚重,就这么缠在一块儿,让人觉得自己也成了这幅文化长卷里的一笔。

直到最后一位分享者说完“传统文化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是咱们端着茶碗能聊、看着竹影能想的”,院坝里还静了片刻——有人盯着茶碗里的倒影出神,有人轻轻晃着剩下的半盏水,连风都似在等这股子意趣慢慢沉底。正如冯骥才所说:“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些静默的石壁与鲜活的交流,正是文化最动人的诉说。

这场雅集,没敲锣打鼓,却用一碗崖缝水、几句真心话,把传统文化的温度递到了每个人手里。离场时,有人把阮师傅送的水倒进随身的小瓶里,说:“带着这水走,就像把锦屏山的文化气儿也揣走了。”

想来,君子书院的雅集妙就妙在这儿:以青山为席,以茶水为媒,把老祖宗的智慧,变成了能摸得着、能聊得透、能记在心里的日常。往后再想起这一天,风里的竹香、茶里的透亮、话里的热乎劲儿,都会让人记得:中华的文化,从不是尘封的古董,是活着的、暖着的,能跟着风、跟着水、跟着每个人的念想,一直长下去的——就像锦屏山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永远青得发亮。

来源:一轮明月皎洁如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