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7.15 刚烧完纸,我对着灰烬哭了:这根本不是迷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11:12 1

摘要:橘红色的火苗舔着纸边,卷成焦黑的碎片飘向天空时,我鼻子一酸,眼泪没忍住掉下来。

昨天傍晚,小区那棵老槐树下,我蹲在砖缝里划圈。

粉笔头断了三次,最后还是用树枝蹭的。

风卷着楼下便利店的塑料袋飘过来,我赶紧把纸钱往圈里拢。

生怕火星子溅到旁边堆的旧纸箱上。

橘红色的火苗舔着纸边,卷成焦黑的碎片飘向天空时,我鼻子一酸,眼泪没忍住掉下来。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爷爷走后的第一个 “鬼节”。

旁边单元楼的年轻妈妈拉着孩子快步走过。

孩子还回头看火苗,妈妈赶紧捂住他眼睛,嘴里嘀咕:“快走快走,多不卫生啊,净搞这些迷信的事儿。”

不远处的长椅上,张奶奶却凑在火边。

手里拿着张皱巴巴的纸,轻声念叨:“老伴啊,今年的钱你可收好了,别又跟去年似的,让隔壁老李头给蹭走了。”

我看着这俩身影,心里乱糟糟的。

一边觉得年轻妈妈说的 “不卫生” 有点道理,可看着张奶奶那模样,又没法儿认同 “迷信” 这俩字。

这哪儿是科学不科学的事儿啊,就是心里那些遗憾、那些念想,没处放罢了。

总有人说 “烧纸钱就是自欺欺人”。

可没真正失去过亲人的人,哪儿懂这个啊?

那些蹲在火边絮絮叨叨的话,哪儿是说给 “另一个世界” 听的,分明是说给那个没来得及好好告别的自己。

我爷爷走的时候,是去年冬天的凌晨。

我接到电话往老家赶,高铁上一路攥着手机,手心里全是汗。

等跑到医院病房,他已经没了呼吸。

床头柜上还放着半块我前几天买的蛋糕 —— 奶油都有点化了,他平时最爱吃这个,却没来得及吃完。

后来整理他遗物,翻到他那部旧手机。

才发现相册里存着我每次发朋友圈的截图,有的还备注着:“孙女今天加班,得提醒她吃饭”“孙女说喜欢这家的围巾,下次赶集去看看”。

可我呢?

去年春节回家,他拉着我的手说 “丫头,陪爷爷下盘棋吧,好久没跟你下了”。

我当时满脑子都是没做完的项目,随口就说 “等明年吧爷爷,今年太忙了”。

现在哪儿还有什么 “明年” 啊!

昨天烧纸钱的时候,我蹲在火边,把这些话全倒了出来:“爷爷,那蛋糕您没吃完,我下次再给您带,这次我买您爱吃的草莓味的。”

“还有您想下的棋,我昨天在家摆好了,您要是能看见,就... 就来跟我下一盘好不好?”

风卷着纸灰落在我手背上,不烫,反倒有点温温的。

像他以前拍我肩膀的感觉。

其实好多人烧纸钱,都是想找个机会补补遗憾。

我表姐去年给她妈妈烧纸,特意带了件新棉袄。

她妈妈走的时候是夏天,表姐总说 “我妈一辈子省,没穿过几件好衣服,到那边该冷了”。

边说边把棉袄往火里塞,眼泪掉在棉袄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还有我同事老周,每次去墓地都带一瓶二锅头。

蹲在那儿倒半杯在地上,自己再喝半杯,嘴里念叨:“爸,以前总拦着您喝酒,说对身体不好。”

“现在... 现在您想喝多少喝多少,没人管您了。”

这些事儿,在旁人眼里可能 “没用”。

可我们心里清楚 —— 是把没兑现的承诺、没说出口的关心,都折进纸钱里了。

火苗烧的不是纸,是压在心底的那些愧疚;飘走的不是灰,是想再跟亲人靠近一点的念想。

前几天刷短视频,看到有人评论:“都 2025 年了,还烧纸钱?不知道烧纸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吗?”

这话其实没说错。

可我们真的是为了 “给亲人送钱” 才烧纸吗?

我有个朋友叫小林,她爸爸走后的头半年,整个人都垮了。

每天躲在房间里哭,班也不想上,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

家里的碗堆在水槽里能放好几天。

直到去年中元节,她妈妈拉着她去烧纸。

她蹲在火边,断断续续地说:“爸,我现在能自己做饭了,就是... 就是做不出您那个味道。”

“您以前总说我做饭像喂猫。”

说完这句话,她突然就哭出声了。

哭完又觉得心里松了点,没那么堵得慌了。

从那以后吧,她遇到难事儿就总往墓地跑。

有时候也不是纪念日,可能就是下班路上想起什么,买包纸钱就过去了。

蹲在那儿絮絮叨叨说半天。

有次她跟我聊起这个,揉着衣角,声音低低的:“我... 我其实知道,科学上哪有什么‘另一个世界’啊。”

“可每次烧完纸,就... 就总觉得我爸还在旁边陪着我似的。”

“我不敢在我妈面前哭,怕她更难受;在同事面前也得装着没事。”

“只有蹲在火边的时候,才能好好哭一场,把心里的事儿说出来。”

后来我查过,心理学上好像有个词叫 “情感代偿”。

现在想想,烧纸钱大概就是我们对亲人的 “情感代偿” 吧。

亲人突然走了,生活里像少了一块,心里空落落的。

烧纸、祭祀这些事儿,就是用个具体的法子,把那块空着的地方填一点,哪怕只是一点。

就像我每次烧完纸,站起来拍掉裤子上的灰,都觉得心里踏实点。

不是真信爷爷能收到钱,是信我没忘了他,他就没真正离开。

上次我工作遇到坎儿,蹲在火边跟他念叨。

说着说着就想起他以前说的 “丫头,别怕,天塌下来有爷爷呢”。

心里就又有劲儿了,咬咬牙也就熬过去了。

当然,该注意的也得注意。

现在超市里有那种环保纸钱,烧完没那么多烟;我们小区还专门设了个 “祭祀角”,有铁桶和灭火器,省得担心火灾。

我们也不是要钻牛角尖搞 “迷信”,就是想在不麻烦别人的前提下,给自己留个能说心里话的地方。

有人说 “烧纸钱是封建迷信,早该淘汰了”。

可你知道吗?这习俗都传了上千年了,里面藏着的是我们中国人最实在的 “孝道”。

听我奶奶说,最早的时候,古人祭祀用的是真金白银。

后来觉得太浪费,还容易招盗墓的,才慢慢有了 “纸钱”。

从汉朝的 “瘗钱”,到唐朝的纸衣纸马,再到现在的纸手机、纸房子。

样子变了,可骨子里的念想没变 —— 都是觉得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得吃饭、穿衣、过日子,所以想把最好的都 “送” 给他们。

我小时候跟着奶奶烧纸,她总念叨 “纸得烧透,不然你爷爷收不到”。

还会用红笔在纸钱上写爷爷的名字,写的时候手都有点抖,生怕写错了。

有时候风把纸吹跑,她就赶紧追,边追边说 “别跑别跑,这是给你爷爷的”。

那时候我觉得好玩,还笑她 “奶奶,风又听不懂你说话”。

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 “麻烦” 的细节,全是她对爷爷的牵挂。

而且烧纸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一家子的 “情感纽带”。

去年春节,我们一大家子去给爷爷上坟。

叔叔带着堂弟,姑姑带着表妹,连我那才上小学的小侄子,都攥着张自己画的画,说要给爷爷。

大家围着坟头烧纸,叔叔拍着堂弟的肩膀说:“你爷爷以前最疼你,总说你聪明,现在你得好好读书,别让他失望。”

表妹也说:“爷爷以前总给我买糖,下次我带点他爱吃的桃酥来。”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老一辈那么看重祭祀。

他们不是迷信,是想借着这个由头,告诉我们这些晚辈:我们的根在哪儿,家里有哪些亲人,得记得感恩,记得把这份情传下去。

就像奶奶常说的:“只要我们还想着他,还给他烧纸,他就永远是咱们家的人,不会被忘了。”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烧纸钱给死去的亲人,到底有没有用?

要是从科学角度说,确实 “没用”—— 纸烧了就是灰,亲人也不可能真的收到 “钱”。

可要是从心里说,它太 “有用” 了:让我们有机会补补遗憾,有地方说说心里话,有个法子记住那些重要的人。

昨天烧完纸,我把剩下的灰烬小心地埋在老槐树下。

就像小时候爷爷教我种树那样 —— 他当时总说 “埋深点,根才能扎得稳”。

风一吹,树叶沙沙响。

我好像又听见他的声音:“丫头,别难过,爷爷一直在。”

其实我们都清楚,亲人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可还是愿意相信,烧点纸钱能让他们 “过得好一点”;愿意对着火苗说说话,哪怕知道可能没人听;愿意把他们的照片放在钱包里,想他们了就拿出来看看;愿意在吃到他们爱吃的菜时,多盛一碗放在桌上,好像他们还坐在那儿。

这些在旁人看来 “没用” 的举动,藏着的是我们对亲人最深的爱。

就像有人说的:“祭祀不是为了逝者,是为了生者;烧纸不是为了送钱,是为了留住那些不想忘的念想。”

农历七月十五已经过了,可对亲人的思念,从来没有过期的时候。

如果你也烧过纸,如果你也有没跟亲人说的话,不妨在评论区留个言 —— 说不定,风会把我们的念想,带给远方的他们呢。

来源:音界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