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察丨低空经济飞起来,湖北还要闯“三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8:12 1

摘要:平台将把湖北低空资源装进“一张网”:低空飞行和通航飞行计划“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空域资源统一配置,飞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统一规范,设施建设和运行监控统一标准等。

通航大省湖北要打造“低空之城”,这次动真格了。

3月27日,2025低空经济创新生态(武汉)大会在光谷开幕。会上透露,湖北将于6月初步建成、年底全面建成省级飞行服务平台。

平台将把湖北低空资源装进“一张网”:低空飞行和通航飞行计划“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空域资源统一配置,飞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统一规范,设施建设和运行监控统一标准等。

该平台向上连接国家UOM(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及中南区域信息处理系统,向下整合地市飞行服务站数据资源,通过军地民协同运行系统与军方、民航、政府部门互通,可全面采集低空通信、导航、气象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为湖北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支持。

不过,在湖北省低空服务平台即将亮相之际,不少企业和专家表示,湖北发展低空产业仍有三道关口要闯:空域资源、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

湖北低空经济暂居第二梯队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重点领域,探索也是多点开花。

广东省拥有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产业基础,以大疆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市场份额;江苏省聚焦低空智联网建设,打造覆盖上中下游的特色低空制造产业链;重庆推动飞行驾照培训、低空飞行体验、低空科普研学等应用场景落地,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有报告指出,中国低空经济近八成的产业资源聚集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53.2%的产业资源,仅广东一省聚集了全国20.6%的产业资源,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聚集了24.8%的产业资源。

在中部地区,湖南是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正在不断提升空域利用率;河南成立了省级低空经济研发创新平台蓝天实验室,推动低空重点科研课题突破。

“湖北目前处于低空经济的第二梯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易建尧说。

易建尧的信心源自湖北深厚的通航基础。目前,湖北坐拥8个通用机场(含3个直升机通用机场),还有17个通用机场选址获批,通航年飞行小时数长期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湖北还拥有航空产业链企业2600多家,涵盖特种飞行器、通用飞机、航空产业配套等领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通航制造全产业链。

其中,作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拥有我国唯一从事通用飞机、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研发制造的综合性主机研究单位——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先后研制生产了AG600、AG50轻型运动飞机、AS700载人飞艇等10款机型。荆门爱飞客航空小镇还是中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生产、试验、试飞基地,全国首个通用航空综合体。在无人机产业方面,普宙科技、电鹰科技、旭日蓝天等企业具备无人机研发制造能力,有企业已经在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广泛应用。

去年,湖北不仅将低空经济列为12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还发布了《湖北省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为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省属国企湖北机场集团率先牵头成立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主导设立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加入,涵盖产业制造、科研攻关、运行保障等。

向上发展尚需闯“三关”

一些企业和专家也清醒地看到,湖北顶层规划和法规标准制定滞后,造成低空经济发展存在限制,主要集中在空域资源、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三个方面。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认为,低空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相较四川、湖南、安徽等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湖北可实施低空飞行活动的空域较少。

目前,四川750平方公里的“川协4号”和54平方公里的“川协7号”无人机试飞空域,半小时即可报备飞行,全年可飞行天数超300天,已累计为5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万余小时安全飞行保障;自贡“川协5号”协同空域则成为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的最大空域面积,超1600平方公里。成都也依托四川划设的7个协同管理空域和8条低空目视通道,搭建起“民航+eVTOL”联程服务体系。

反观湖北,空域使用仍按照“军方统管、按需申请、限期使用”的传统模式,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协调难度大。

目前,湖北共获批24条低空航线,包括8条载人航线、15条载物航线和1条监测航线,还有40条临时航线正在运行或计划运行。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飞行汽车动力研究中心主任张扬军,长期专注低空经济领域。他认为,构建新型空域管理体系需要把握"开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空域开放必须以安全可控的管理体系作为前置条件,这类似于高速公路建设必须遵循"规划先行、标准统一"的原则——只有在完成路网规划、施工审批、安全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后,才能实现车辆的高效通行。

“空域放开的基础是要管得住,需要军方、民航、地方政府等各方沟通,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张扬军认为,低空经济发展已进入关键窗口期,空域管理体系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影响万亿级产业生态构建的核心变量。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国空科技(中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湖北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如低空基建网络布局不足、起降场地设施不完善等。

一方面,基础设施滞后,起降点、充电设施等“硬基建”数量不足,规划布局难以满足航空器起降、备降、停放、试飞和维保需求,另一方面,低空智联网、数据安全等“软基建”标准尚未统一等问题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有企业家表示,湖北虽有多个跑道型通用机场,但未形成彼此呼应、互相联动的通用机场网络,服务无人机、eVTOL等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亟须完善。

2024年,湖北省发改委印发的低空经济《行动方案》明确提到,力争全省建成30个以上通用机场和600个以上起降场地等,要求尽快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加快北斗、5G及5G-A、ADS-B、雷达、低轨卫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深圳到2025年年末,要建1200个低空起降场,湖北需要跟上节奏。”深圳一位无人机产业专家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都没有一整套成熟的起降管控平台系统,若湖北能实现突破,对低空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朱克力认为,低空经济场景应用不丰富、商业和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也限制了产业发展。

目前,湖北开设的24条航线,主要是短途运输、空中游览、城市监测等方向,更多的应急救援、医疗、农林植保等场景并未完全开发,低空消费潜力还未充分激发。

应用场景创新可作突破口

为疏通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堵点,黄立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强优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湖北可申请将具备先发优势的武汉、荆门等城市纳入国家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在低空运行、安全监管、服务保障模式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目前,湖北已经完成全省空域“大摸底”,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受省发改委委托,完成湖北G类空域(民用航空中的非管制空域)初步划设,划设面积达10.82万平方公里。

通过划设工作,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初步摸清了全省300米以下无人机可飞空域及监视覆盖状况:武汉、荆门等地基本具备ADS-B监视覆盖能力(作为雷达覆盖区域的补充监视手段),宜昌、荆州、黄冈部分空域具备ADS-B监视能力。

至于基础设施建设,张扬军提出“以用促建”的创新路径:通过培育低空经济示范场景构建价值闭环,形成需求牵引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反哺机制。他指出,基于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可验证商业模式,能够建立清晰的投资回报预期,从而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的积极性。这种需求侧驱动模式既符合“新基建”战略导向,又能通过市场机制破解传统基建的融资困境。

比如,东湖高新区以智慧城市为应用场景,建成了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全区共部署无人机自动机库128台、无人机186架,整个系统全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无人操控,全天候自动运行,打造了包括社会治理和商业应用共55类AI算法及场景,可面向全区34家单位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效率,解决了以往城市管理的难题。

“该项目将成为国内领先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治理样板。”黄立说。

从不同应用场景出发,湖北明确了武汉各大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定位:东湖高新区着重全产业链布局,集聚全市80%无人机企业,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分批规划30条低空航线及50个垂直起降场,打造“低空+城市治理”标杆项目;经开区空域资源优越,可依托汉南机场打造“空中119”“空中120”体系;汉阳区采取空港+商贸双核驱动模式,推动“低空制造+文旅”协同发展。

针对湖北低空经济发展,张扬军提出“跨界融合创新”战略:建议在强化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及应用的同时,可依托东风等车企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及产业链优势,构建“电动智能汽车+无人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面向eVTOL等新一代交通级低空装备进行重点突破。

张扬军介绍,目前,亿航智能率先实现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商业化,小鹏汇天也推动飞行汽车从概念走向工程化。当前长安汽车已宣布,将投资超200亿元布局飞行汽车,湖北若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优势及规模化制造能力,并与本地无人机飞控技术深度融合,有望在飞行汽车等低空装备智造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来源:支点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