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中国有七千年文明史,但其教科书里却全是偏见与抹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8:09 1

摘要:在其中国馆入口处的展板上,清晰标注“中华文明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这一认定甚至比我们熟悉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更为悠久。

大英博物馆,这座被誉为“世界文物宝库”的博物馆,收藏着大量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

在其中国馆入口处的展板上,清晰标注“中华文明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这一认定甚至比我们熟悉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更为悠久。

然而,这种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认定,与英国教科书中的历史叙述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者在讲述近代史时,常通过扭曲和简化的叙述,将中国描绘为“封闭自大”的野蛮国家,从而为西方殖民行为寻找合理化依据。

这种双重叙事不仅是对历史的选择性书写,也折射出西方在文化领域争夺话语权的深层逻辑。

大英博物馆将中国文明起源时间定为公元前7000年,背后并非没有依据。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研究,成为这一认定的重要支撑。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一带,可追溯至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其复杂的水利系统,是人类早期大规模工程建设的代表之一,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科技水平。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国史前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比良渚文化更早的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流域,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彩陶文物以其精美的几何纹饰闻名,是中国早期艺术成就的体现。

这些考古成果表明,中国文明的起点远比传统认知的“五千年”更加久远。

大英博物馆的展板正是基于这些考古发现,尝试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的新认定。

然而,这一认定在国内外教科书中却并未得到广泛体现。

有趣的是,尽管大英博物馆展板对中国古代文明予以高度评价,英国的教科书却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呈现出另一种叙述方式。

这种双重标准进一步反映了西方在文化和历史认知上的矛盾。

在鸦片战争的章节中,英国教科书往往将矛头指向清朝的“封闭自大”。

例如,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被断章取义,清朝被描绘为一个拒绝开放、僵化落后的帝国。

这种叙述忽略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淡化了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的侵略本质,从而为殖民行为提供正当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大英博物馆本身的许多中国文物正是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被掠夺而来的。

例如圆明园的珍宝,就包括如今广为人知的兽首雕像。

在展览中,这些文物被标榜为“世界遗产”,却很少提及它们的非法来源。

这种选择性展示,也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殖民行为。

文明起源时间的认定,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关乎文化话语权的归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历史陈述,对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有着深远影响。

西方国家通过教科书和博物馆的双重叙事,一方面承认中国曾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另一方面却将清朝及近代中国的形象塑造成“衰败与野蛮”的代名词。

这种对古代文明与近代历史的割裂叙述,试图削弱中国悠久文化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而近年来,中国通过考古新发现和文化传播,逐步加强了自身话语权的建设。

例如,良渚古城的申遗成功和全球孔子学院的设立,不仅在国际上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更有力的话语支撑。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展板虽然强调了中国文明的悠久历史,但这些文物的归属问题仍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对文物归还的呼声不断。

例如,法国通过私人捐赠方式归还圆明园兽首,而意大利也曾归还过中国的流失文物。

然而,英国方面在归还文物问题上态度强硬,声称这些文物是“全球遗产,属于全人类”。

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规定,战争中掠夺的文化遗产应归还原属国,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并未采取积极行动。

这也使得文物归还问题不仅关乎法律,更是一场文化伦理的较量。

大英博物馆展板上“7000年中国文明历史”的认定,与其教科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双重叙述构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矛盾背后,不仅是对历史认知的冲突,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话语权的激烈博弈。

在全球化时代,通过真实讲述自身的历史,修复过去被扭曲的叙述,中国正逐步掌握文化话语的主动权。

面对这些历史问题,不仅需要客观挖掘历史真相,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一个更加完整的中国故事。

参考资料:

甘肃省博物馆:丢失约2000件藏品的大英博物馆,曾盗走了多少中国文物?2023-08-30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张利娟: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2024-06-27

来源:看看地球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