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丝绸变抹布、模特“换脸”成虚假宣传的商品图,正让无数消费者陷入“货不对板”的信任危机。随着AI技术井喷式发展,电商领域悄然滋生出一条利用AI伪造商品图片的灰色产业链。面对这一乱象,淘宝近日率先出手,发布电商行业首个AI假图治理规则,并已拦截超10万张虚假图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当AI成为商品“照骗”帮凶,谁来守住电商的底线?
一张丝绸变抹布、模特“换脸”成虚假宣传的商品图,正让无数消费者陷入“货不对板”的信任危机。随着AI技术井喷式发展,电商领域悄然滋生出一条利用AI伪造商品图片的灰色产业链。面对这一乱象,淘宝近日率先出手,发布电商行业首个AI假图治理规则,并已拦截超10万张虚假图片。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捍卫,更是对行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启示:“AI或许没有价值判断,但平台一定要有价值取向。”
据了解,淘宝此次发布的平台新规直指AI假图的核心问题——“失真”。规则明确禁止商家使用AI技术合成显著偏离商品真实效果的图片,包括材质不符、效果夸大、场景违背物理规律等典型乱象。同时,平台通过“源头拦截”“存量清理”“标识提醒”三大手段,构建起AI假图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淘宝同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呼吁共同规范AI图片使用,保障商品信息真实性。这一行动不仅填补了行业治理的空白,更释放出明确信号:技术创新的边界,应由责任与规则来划定。
事实上,AI假图的泛滥,本质是技术滥用对商业生态的侵蚀。
对消费者而言,AI假图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视觉骗局”。 社交平台上,“下单时‘仙气飘飘’,收货时粗制滥造”等针对AI假图的吐槽屡见不鲜。更有商家利用AI生成根本不存在的“梦幻植物”或虚构使用场景,诱骗消费者冲动下单。这种虚假宣传不仅侵害知情权,更透支了用户对电商平台的信任。
对原创商家而言,AI假图则是“剽窃的加速器”。 一些不良商家只需通过AI简单换背景、改模特,便能将原创设计“山寨化”,甚至批量复制整个店铺。原创商家苦于维权成本高、举证难,而AI技术的低门槛让盗图成本趋近于零,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中“虚假宣传”占比超6%,其中AI假图贡献了相当比例。这场技术滥用狂欢的背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淘宝治理AI假图并非孤立行动。今年以来,其接连重拳整治恶意羊毛党、打击恶意店群,并推出扶持原创商家计划。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平台对电商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从流量为王转向品质为王。
AI假图的根源,在于部分商家试图以低成本“视觉包装”掩盖产品力不足。而淘宝通过技术拦截与规则约束,迫使商家回归“真材实料”的竞争轨道。正如平台负责人所言:“AI应该用于提升消费体验,而非成为黑灰产的工具。”
淘宝新规发布后,一些商家也主动跟进发声,表示支持平台抵制AI假图,尤其是原创商家,认为此举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在社交平台上,一些消费者也拍手称赞,相信市场终将奖励那些坚守品质的“笨功夫”。
2023年被称为“AI元年”,眼下的2025年,我们更是在见证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进程。与此同时,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愈发凸显。是技术至上还是安全为先,在这场全球性争论中,淘宝的治理实践给出了平台答案:技术或许做不了价值判断,但运用技术的人与平台必须有价值取向。
国家政策层面,《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强调AI应用需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为前提。而淘宝的主动作为,正是将政策精神转化为行业规则的关键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丽芬指出:“淘宝等电商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制定打击AI假图的治理规则,在AI向善方面做出表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生态,优化消费环境。”
当AI深度融入商业,平台必须成为“守门人”,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
淘宝的探索也为行业提供了三重启示:在技术爆发期,平台需前瞻性制定治理框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善用技术,比如淘宝识别假图用到了算法模型,以技术治理技术滥用,并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尺度治理,构建动态防御体系;单打独斗难以根除乱象,需推全行业的协作和共识。
随着AI技术向视频、直播等领域渗透,电商平台的治理挑战将更加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有坚守“真实”底线,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可以看到,AI技术正在重塑商业世界,但越是如此,越需要警惕“技术至上”的陷阱。淘宝对AI假图的整治,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治理,更是对平台责任的重新定义。当每个参与者都能以“价值取向”校准技术航向,我们才有底气说出:AI时代的电商,不是“滤镜下的虚假繁荣”,而是“真实品质的星辰大海”。(勃潺)
来源:环球网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