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作家丁玲有多美?与2个男人同居,狱中怀孕,主席曾写诗给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8:05 1

摘要: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毛主席曾怀着对她的赞赏与期待,写下了一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究竟何许人也?

1904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新思想的浪潮却还未完全涌起,丁玲便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时代缝隙中出生,她本姓蒋,名伟,字冰之,“丁玲”是她后来为自己取的笔名。

在丁玲年仅四岁时,父亲蒋保黔因病离世,母亲余曼贞,毅然带着年幼的丁玲和弟弟回到娘家,开启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寄人篱下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年幼的丁玲早早便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之后,丁玲辗转多地求学,求学过程中,丁玲接触到了“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她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愈发强烈,也逐渐萌生出反抗封建礼教的决心。

1924年,20岁的丁玲来到北平,这座充满文化气息与革命思潮的城市,为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在这里,她结识了21岁的胡也频。

当时的胡也频是一名文字编辑,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充满激情与理想,对文学有着执着的追求,两人相识后,频繁交流文学和思想,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让他们越走越近。

丁玲突然接到家中传来的噩耗——年幼的弟弟夭折了,她悲痛欲绝,立刻收拾行囊,连夜赶回湖南老家奔丧,胡也频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仅有的家当,换成盘缠,追随丁玲来到了湖南。

当丁玲打开家门,看到蓬头垢面、满身疲惫却手捧鲜花的胡也频时,她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那一刻,漂泊的心仿佛找到了港湾。

在胡也频深情的目光与悉心的照顾下,丁玲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她接受了胡也频的感情,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

同居后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充满了温馨与希望,他们住在香山的一处简陋住所,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丁玲母亲寄来的微薄生活费,常常是米缸见底。

他们只能当掉衣物去换钱维持生计,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意志,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这段时间,丁玲的文学创作灵感如泉涌,她陆续发表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在文坛引起了轰动,丁玲也因此声名鹊起。

随着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越来越高,她对知识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她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冯雪峰。

初见冯雪峰时,丁玲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她眼中,冯雪峰外表平凡,甚至有些土里土气,与她心中北大青年才俊的形象相差甚远,然而,当冯雪峰开始授课,他的才华与学识彻底征服了丁玲。

冯雪峰不仅日语流利,对文学、哲学等领域也有着深刻的见解,每一堂课都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丁玲如痴如醉。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丁玲发现自己对冯雪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炽热而浓烈,让她无法自拔,丁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丁玲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极为大胆的决定——她向胡也频坦白了自己对冯雪峰的感情,并提议三人同居,出人意料的是,胡也频和冯雪峰都同意了这个决定。

1928年,三人来到杭州,在西子湖畔的葛岭山上14号安了家,开始了这段备受争议的“三人行”生活,但爱情的独占性让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挑战。

胡也频渐渐无法忍受自己的爱人与另一个男人亲密相处,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胡也频选择了逃离,他回到上海,向好友沈从文倾诉自己的苦恼。

沈从文听了胡也频的遭遇后,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珍惜与丁玲的感情,勇敢地面对问题,在沈从文的劝说下,胡也频重新回到了杭州。

然而,这段感情的裂痕已经难以弥补,冯雪峰也逐渐意识到这种畸形的生活方式无法长久维持,他的性格相对刚毅,无法长期忍受这样的情感纠葛。

最终,他决定退出,独自离开,结束了这段短暂而又充满争议的“三人行”生活。

冯雪峰的离开,让丁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对胡也频的感情其实早已根深蒂固,经过这次波折,丁玲与胡也频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雨,也更加懂得珍惜彼此,后来,他们在潘汉年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革命事业奔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31年,命运再次给了丁玲沉重一击,胡也频因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年仅28岁,此时的丁玲已经怀有胡也频的孩子,为了这个小生命,她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坚强地活下去。

就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冯达走进了她的生活,冯达是一位翻译家,他在工作中结识了丁玲,并被她的才华与坚强所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不久后便同居在一起,并简单地举行了婚礼,开始了新的生活。

婚后的生活起初平静而幸福,然而,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1933年5月14日,冯达突然神色慌张地回到家,对丁玲说,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

丁玲察觉到事情不对劲,但还没来得及细问,冯达就匆匆离开了,丁玲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心中充满了不安,过了12点,冯达还没有回来。

就在丁玲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潘梓年来到了她家,潘梓年是左联的领导人之一,与丁玲有着密切的工作往来。

丁玲将情况告诉了他,潘梓年却表现得十分从容,坐在沙发上看起了报纸,丁玲虽然心急如焚,但看到潘梓年如此镇定,也不好意思催促。

然而,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原来,冯达早已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他的身份暴露了,当他回到家时,特务已经跟踪而至,丁玲和潘梓年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冲进来的特务逮捕了。

冯达也未能幸免,三人一同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丁玲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特务们对她进行了严厉的审讯,试图从她口中获取共产党的机密信息,但丁玲始终坚贞不屈,她咬紧牙关,一个字也没有透露。

在狱中,丁玲还面临着一个更加艰难的处境——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孩子的父亲正是冯达,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丁玲决定为了孩子忍辱负重。

她深知,在这个残酷的监狱里,生下孩子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持。

在狱中待产的日子里,丁玲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她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为了孩子,她必须坚强。

终于,在1934年,丁玲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蒋祖慧,当她听到女儿那清脆的哭声时,她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给了她力量,让她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

1936年,对于丁玲来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的多方营救下,丁玲终于摆脱了国民党长达三年的囚禁,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她,没有丝毫犹豫,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洪流。

丁玲与毛泽东的缘分,从这一刻便悄然开始,毛泽东对丁玲的才华早有耳闻,在与丁玲的交谈中,毛泽东被她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的热情所打动。

丁玲向毛泽东提出了成立一个文艺组织的建议,毛泽东对此十分赞同,在他的支持下,丁玲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文艺协会,她担任主席,这个协会的成立,为苏区的文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久后,丁玲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去,她渴望亲身体验战斗的生活,用自己的笔描绘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为革命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她的请求。

1936年12月,丁玲跟随红军前方总政治部踏上了前往陇东前线的征程,在前线的日子里,丁玲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她亲眼目睹了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场景,这些经历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丁玲前往前线后不久,毛泽东怀着对她的赞赏与期待,写下了一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这首词以电报的形式发到了前线。

1937年初,丁玲从前线回到延安,毛泽东又当场将这首词写下来赠给她,丁玲视若珍宝,此后,这首词成为了丁玲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她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澎湃新闻——丁玲生命中的“一个男人”和“一张字条” 2015-07-16

凤凰网——女作家丁玲的四段情 曾提出过与两个男人共同生活 2010年07月23日

中国妇女——从文小姐到武将军,她是硝烟中绽放的玫瑰,今天我们依旧怀念她!2024-10-12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