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大栋出生于旌德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共有五口人,他作为长子,有着一弟一妹。尽管家境贫寒,一场灾难还早早夺走了他父亲的生命,但这一切并未摧毁这个家庭的希望。
梅大栋
梅大栋出生于旌德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共有五口人,他作为长子,有着一弟一妹。尽管家境贫寒,一场灾难还早早夺走了他父亲的生命,但这一切并未摧毁这个家庭的希望。
梅大栋的母亲,尽管只是一个未受过多教育、仍然保持传统裹脚习俗的女性,却非常重视教育的力量。她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因此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梅大栋和他的弟弟都能够进学堂接受教育。她的这种坚持,使得梅大栋和他的弟弟在当地小有名气,被誉为“秀才”。
1919年,梅大栋通过自己的勤奋考入了一所地方师范学校。在那里他首次接触到了涌动的新思潮和文化浪潮。尤其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恽代英的演讲后,梅大栋被深深触动,他在日记中激动地记录:“我如同长眠者终被唤醒,此刻的我焕然一新。”
次年梅大栋考入了安徽省的一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恽代英和萧楚女,这两位思想家对他的影响深远。在他们的激励下,梅大栋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之路,视他们为精神导师,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他为革命事业不懈努力。
1923年,梅大栋前往活跃的安源地区,目的是学习那里激进的矿工运动,希望将这种经验应用到自己的革命活动中。在安源他亲身经历了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斗争,进一步坚定了他投身于改变既有社会结构的决心。
梅大栋在安源工运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促使他在旌德县三都村建立起一个革命的灯塔——一所专为农民设计的补习学校。表面上这是一个普通的教育机构,实际上,它成为了宣扬民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
梅大栋白天向孩子们传授基础知识,而一到夜幕降临,他便转变角色,向农民教授《平民千字课本》并引导他们唱响《八平歌》和《农夫四季歌》等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由他亲自编写,呼吁农民起来反抗压迫。他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反对贪官、军阀和外来势力的“八平”主张,这种教育方式迅速在当地农民中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学员人数迅速增加到40余人。
在1925年11月的一个深夜,三都农民学校的教室里,暖黄的灯光下,一场重要的仪式正在举行。梅大栋在讲台上,胸前佩戴着马克思的银质胸像,身后是一面象征斗争的红旗。在他的主持下学员们逐一宣读入党誓言,这标志着皖南地区第一个农民学校党支部的成立。
同年11月旌德县城举办了庙会,梅大栋抓住了这个将革命思想传播至更广泛群众的机会。他率领着补习学校的学员们,手持党旗,高声唱着革命歌曲,沿街游行至城隍庙。梅大栋站在台上,发表了激励人心的演讲。
紧接着夜校被当局查封,但梅大栋的革命精神未曾泯灭。他随后开办了一个两层楼高的辅仁书店,在表面上是销售普通书籍,实际上却是地下党的秘密活动据点。书店成为了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密销了大量的革命书籍,如《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店很快成为了当地知识青年的精神聚集地。
在梅大栋的努力下,三十余名青年被其所感召,加入了共产党。每当新成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梅大栋内心都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暗下决心,要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
到了1926年8月,梅大栋的领导下,旌德县已经成功组织了800名壮实的农民组成自卫军,以备不时之需。在这关键时刻,中央派遣了谭梓生来协助梅大栋,共同巩固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他们一起在旌德县筹建了多个组织,包括工会、农会和商会,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号召农民打倒土豪,分配土地,革命氛围愈发高涨。
随着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旌德县的局势急转直下。白色恐怖的阴影迅速蔓延至旌德,整个县域不久后便落入敌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梅大栋决定进行武装反击。5月,他指派王庭甫和喻世良率领800名农民自卫军展开了激烈的暴动。
由于战术经验不足和计划的不周密,暴动以失败告终。这次行动中,王庭甫和其他12名热血青年壮烈牺牲,给旌德的地下组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许多年的努力似乎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尽管面对巨大的挫折,梅大栋的革命意志并未消减。他遍访四方,亲自慰问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家属,同时重组破碎的农会,重新拾起被打散的农民武装,秘密重建起新的地下网络。梅大栋的这一系列行动,虽然严重触动了当地地主和乡绅的利益,甚至引发了他们与反动势力的密切合作,加紧了对梅大栋的追捕。
在梅大栋发起的“倒江运动”中,他公开揭露了教育局长江养吾的贪污行为,这一行为更是激怒了当地的权贵阶层。因此,他成了当地反动派急于除掉的眼中钉。
1928年11月18日,梅大栋与他的弟弟梅大梁及其他9名同志最终在一次密集的搜捕行动中被捕。两兄弟被判处死刑,即便面临这极端的压力,敌人依然不肯放过梅大栋,继续对他施以严酷的刑罚。
在狱中梅大栋遭受了极其严酷的折磨。为了从他口中得到更多信息,敌人对他使用了各种刑具,包括用辣椒水浸泡的鞭子对他进行鞭打,企图通过极端的痛苦迫使他屈服。然而梅大栋坚强不屈,即使是在肉体上遭受极限的痛苦,他也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信息。
在敌人的深度挫败中,为了进一步羞辱梅大栋,他们将他转移到了一间阴暗且潮湿的牢房,与一名偷牛贼同囚。这名偷牛贼在梅大栋被投入牢房时正假寐于角落,被惊醒后,他惊讶地发现与自己同室的竟是梅大栋。
偷牛贼名叫老曹,是梅大栋早年在农民补习学校的学生之一。梅大栋在1925年回乡时开设了这所学校,晚上教授农民读写和唱革命歌曲,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受欢迎。老曹因家境贫困未能完成学业,为了维持生计,他曾试图偷回被地主霸占的家牛,不幸被捕入狱。
听完老曹的故事,梅大栋感到既愤怒又无奈。他长叹一声,表达了对未来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等我们的革命成功,推翻了这些反动势力,建立了人民的政权,这种事再也不会发生。”老曹听后,对梅大栋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并提议帮助他逃狱。
老曹透露,他手中的一对看似普通的筷子,实际上是逃狱的关键工具。他指出牢房虽然外表坚固,实则只是土坯搭建,易于挖掘。梅大栋经过观察确认后,两人便开始了挖掘地道的计划。
他们精心掩盖每天的挖掘成果,以免被狱警发现。与此同时地下党组织也在外部积极筹划营救。在组织的协助和内外配合下,1928年12月2日,梅大栋和老曹成功逃出监狱,并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梅大栋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安全转移到杭州,继续他的革命活动。
可惜的是梅大栋的弟弟梅大梁却没能逃脱厄运,不幸在1928年底被捕并遭枪决,年仅20岁。在1929年初,梅大栋抵达繁忙的上海,在成功联络党中央后,他被安排在上海总工会沪西分会担任职务。不久之后,为了深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他被指派至东亚大学进修,同时继续承担重要的党的联络任务。
在校期间他广泛涉猎政治与历史学科,积极参与学术和革命活动,1930年8月,梅大栋在东亚大学历史系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即被调至中央主管的红旗日报社担任编辑。
同年为了增强组织工作的协调和效率,梅大栋的妻子朱少白,也是一名党员,被调至上海,与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一道,负责处理党的秘密机关的后勤和档案文件保管工作。这一阶段朱少白显示出极高的机智与勇气,她在1931年1月18日梅大栋等30余名党员因叛徒出卖而被逮捕的危机中,及时转移了重要文件,成功避免了潜在的巨大损失。
梅大栋在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被囚禁,后转至苏州反省院。1934年7月,他得到释放,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直接联系,但他的革命精神未曾消退,继续积极从事反日宣传和抗战活动。
蒋介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梅大栋在安徽旅鄂中学担任教职,后随校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在重庆期间,他曾积极尝试与八路军驻地办事处建立联系,希望能够前往延安深入参与抗日斗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1952年,梅大栋在重庆彭山县文物保管所担任保管员,他的工作表现出色,尤其在考古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他发掘并详细考证了东汉时期的海马葡萄镜,这一珍贵文物后来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精品。1957年,梅大栋因病逝世,终年56岁。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