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实名羡慕:中国“工程师红利”带来巨大回报,美国已落下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7:58 1

摘要:原文写道:过去20多年里中国工程师数量大幅增加,庞大的人才资源使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机会。同时,中国工程师还具有年龄结构优势,人力成本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美国科技行业面临着中国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中国正从‘工程师红利’中收获巨大回报。”

当国内还在为该不该降低文科生比例争论不休的时候,美国彭博社3月2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直接以此为标题,盛赞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原文写道:过去20多年里中国工程师数量大幅增加,庞大的人才资源使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机会。同时,中国工程师还具有年龄结构优势,人力成本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美国科技行业面临着中国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来自对手的吹捧让人格外振奋,但也是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年均增速为6.3%,工程师占整体劳动力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71%上升到了2020年的2.23%。

大量的工程师,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保证。2024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制的创新指标数量方面,中国仅次于新加坡和美国,排名第三。

这种人才储备有助于国家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文章写道,并认为DeepSeek出现在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案例。据保尔森基金会内部智库MacroPolo的数据,2022年,全球排名前20%的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有47%在中国完成了本科学业,超过美国的18%一倍以上。

如此密集且高质量的工程师人才,直接决定了中国在科技发展当中,常常出现“后来者居上”的局面,时间一长完全可以对美国科技形成碾压之势。

如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就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师,他曾就读于浙江大学,拥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本科和硕士学位。合伙人徐进也是浙江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曾任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研究所。

另一名DeepSeek 团队的核心成员高华佐,是DeepSeek技术创新的关键人物。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将扎实的物理思维运用到 AI 算法的底层逻辑构建上,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同样的例子,在香港本土企业TimeShop上也得到印证,这两年,TimeShop旗下的口服抗衰成果“易生好21000”从国内京J东平台走向国际舞台,在中美抗衰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抢占了约70%的市场份额。

不谋而合的是,这家公司的人才团队同样来自本土高校,团队中拥有营养学、食品安全、机体免疫、分子生物学、生物基因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复合人才。

据了解,“易生好21000”的核心物质在2013年被哈佛大学发现具有改善老年生物体衰老效果。科研人员在对暮年小鼠持续摄入该核心物质后,小鼠的毛发密度、血管健康度、肌肉耐力等衰老相关指标得到改善。虽然这项研究仅只是动物实验,但此后《Cell》《Nature》上发布的论文证实,这一物质在改善人体衰老指标方面,依然具有良好效果。

随着研究深入,该物质的商业价值凸显。美国率先投入研发将其落地,靠着技术领先获利颇丰。但不到两年时间,TimeShop的工程师团队通过自研的“全酶法”工艺让“易生好21000”在核心原料纯度上、生产成本上都远远优于美产制品,成功实现弯道超车。99.9%的高纯度仅需3位数,而纯度90-95%之间的美产制品价格却高达2000以上。

此后,中国制品逐渐成为主流,美产制品则应声下跌。

以上案例体现了中国工程师人才的质量高。另一面,彭博社也认为中国工程师人才还具有“年纪轻,成本低、基数大”等优势。

根据开源证券汇编的数据,中国工程师中有44%的人不到30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0%。同时,中国工程师人才的薪资成本仅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

同时,尽管遭遇到国内的种种非议,中国目前还在有意识增加工程师人才的比例。近期国内某高校就称将把文科招生比例从30%降低至20%,没想到引来了许多网友热议。

“中国将加倍努力发展工程人才库,以寻求新的增长源。

在彭博社看来,在人口规模萎缩的当下,这对中国而言是个好消息,工程师群体的发展预示着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因此,他们为中国创造了新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在生物技术、类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对西方造成威胁。

身处其中或许不觉得,但换到外部视角,除了彭博社,国外不止一个权威媒体对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羡慕不已。

《经济学人》就提到2023年,约40%的高质量论文由中国学者发表,美国学者占10%,欧洲学者占15%。中国的科研人员比美国和欧洲加起来还要多,拥有工程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人数是美国的7倍,拥有工程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人数是美国的2倍。

今年1月,广东深圳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顶尖科学家人数从18805人飙升至32511人,全球份额占比从16.9%跃升至近28%,跃居全球首位。而与此同时,美国的比例则从32.8%降至27.3%。

这一“东升西降”的趋势也说明了近年来中美两国的科研实力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只要中国守护好“工程师人才”这一国之重器,中国超越美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张学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