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针回拨至2013年,当中国石化初抵东乡时,这片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正深陷绝望循环,布楞沟村贫困发生率高,玉米土豆轮作下每亩收益不足千元,青壮年像候鸟般迁徙于城市工地。转机藏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古老作物——藜麦里,这种耐旱、耐盐碱的“粮食之母”
“前些年总怕没市场
多亏了中国石化
现在咱们东乡藜麦可是硬通货”
甘肃东乡县锁南镇农户
马哈比卜
攥着刚收到的1.5万元货款单据
黝黑的脸上
绽开了沟壑般的笑纹
语气里还透着足足的底气
2025年3月的清晨
甘肃省东乡县达板镇藜麦产业园门口
已排起长龙
寒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凉意
却吹不散农户们脸上的笑容
满载藜麦的农用车在园区门口排成长队
过磅、质检、结算的流程
如流水线般高效运转
这是中国石化甘肃石油分公司
在东乡县连续第七年
开展藜麦集中收购工作
但与往年不同的是
今年的收购价首次实现与市场价并轨
2024年因旱灾与连续降雨
全国藜麦产量锐减
市场价持续飙升
东乡藜麦因标准化种植与品质保障
成为收购商争抢的“香饽饽”
中国石化坚守承诺
以市场价兜底收购
既稳定了农户预期
也宣告了产业
从“帮扶依赖”到“自主造血”的蝶变
时针回拨至2013年,当中国石化初抵东乡时,这片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正深陷绝望循环,布楞沟村贫困发生率高,玉米土豆轮作下每亩收益不足千元,青壮年像候鸟般迁徙于城市工地。转机藏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古老作物——藜麦里,这种耐旱、耐盐碱的“粮食之母”,在农科院专家的显微镜下显露出改变命运的基因。
推广之初的困局仍刻在“藜麦书记”杨成的记忆里:“灰条草能卖钱?”农户们围着形似野草的幼苗哄笑。
为尽快破局,中国石化联合甘肃省农科院,组建专家团队驻村指导,从育苗到收割全程护航,并承诺“保底收购”。
2019年,当首批试种户马艾布捧着亩产4000元的收益时,整个山塬沸腾了。如今,万亩藜麦田取代了昔日的撂荒地,覆盖10个乡镇、38个村4000余户、11个农村合作社,自主研发的18个本土化改良品种在旱塬上摇曳,东乡县从“扶贫对象”跃升为全国藜麦种业高地。
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中,科技烙印无处不在。
育种实验室里,甘肃农科院的专家用分子标记技术培育出抗旱基因显性表达的“陇藜7号”,产品研发室里,产业园的师傅们深挖藜麦潜能,研制出藜麦面粉、藜麦挂面、藜麦酸奶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2.8万座易捷便利店化身品牌展厅,“陇谷传说”品牌藜麦米、藜麦啤酒、藜麦饼干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2025年收购季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外地粮商举着竞价牌穿梭于田间。
当大树乡种植户张永胜婉拒某客商报价时,他给出的理由颇具经济学意味:“中国石化把我们的藜麦收了,他们对品质的把控能让东乡藜麦的名气越来越大。”这种市场意识的觉醒,源于中国石化精心设计的退出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逐步与市场并轨,用“隐形的手”托举产业升级。
品牌价值的释放带来更深远变革。在“兰洽会”产品展销会上,东乡藜麦及其深加工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签约;90后新农人马小军的直播间里,有机藜麦月销超万单;县域内崛起的7家合作社开始尝试期货套保,用金融工具熨平价格波动。
站在新十年的门槛,东乡的蓝图已越出黄土高原。
五年内将扩展至5万亩的种植基地,配套建设的万吨级深加工产业园,正在研发的低GI食药同源功能代餐粉、藜麦兰州牛肉面等2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勾勒出现代农业的立体图景。
暮色中的藜麦产业园
“一粒藜麦 一个梦想”标语
在夕阳中熠熠生辉
当满载种子的国际货机
从兰州中川机场
腾空而起
这片曾经被贫困定义的土地
正以产业之名
重写命运代码
从央企帮扶到市场自立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
东乡用十年光阴完成的
不只是产业跃迁
更是一部
中国式乡村振兴的微观史诗
来源:中国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