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5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5:17 1

摘要:她脑子里一下子想到自己表弟,年纪差不多,跟那位外卖小哥一样,早出晚归,吃饭不规律,社交也挺随意。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就不太当回事。可这事不是普通感冒,说是意外,其实很多时候背后都有盲点。

那天中午,婆婆一边擦玻璃,一边突然问她:“你说现在这年轻人怎么回事,才二十几岁,身体毛病一堆?”她放下手里的锅铲,凑过去听。

婆婆说的是新闻里那个上海的外卖小哥,25岁,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医院的医生都说没想到,他自己都一脸懵

她脑子里一下子想到自己表弟,年纪差不多,跟那位外卖小哥一样,早出晚归,吃饭不规律,社交也挺随意。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就不太当回事。可这事不是普通感冒,说是意外,其实很多时候背后都有盲点。

艾滋病不是只和“乱”有关。她记得有一次,家里吃火锅,筷子混着用,婆婆突然说:“这筷子给我换干净的,我怕沾上病。”

她轻轻说了句:“艾滋病不会通过筷子传染。”婆婆愣住了,“真的假的?”这事她后来跟孩子也讲过,艾滋病病毒其实挺“娇气”的,离开人体活不了几分钟,连空气都杀死它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大家都知道它可怕,却不知道它怎么传播。那天她看了医生的采访,医生说,那个外卖员没有任何高危行为记录,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医生追问了很久,才知道他跟朋友共用剃须刀,刀上有血痕。

血液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她想起家里小孩青春期,开始用剃须刀,她特地给他买了电动的,一人一把,贴名字。很多人觉得家里人之间没事,就大大咧咧地共用,可病毒根本不挑人,也不挑你是不是亲人。只要血液接触,一样中招。

她曾在社区里讲过一次课,一个阿姨问她:“我老公得了乙肝,那我做饭给他吃,会不会传染?”她一边解释乙肝的传播途径,一边也拿艾滋病做对比。

艾滋病不会通过唾液、汗液、泪液传播,握手、拥抱、甚至共用厕所都不怕,可只要有血、精液、阴道分泌物接触到伤口、黏膜,那就危险。

讲这些的时候她特别小心用词,不吓人,但也不轻描淡写。她知道很多人心里都对艾滋病有个“标签”,觉得是某些人才会得,跟自己无关。可真不是。那个外卖员,没乱性、没吸毒、没输过血,生活方式跟大多数年轻人差不多,但就是因为一次疏忽,改变了一生。

共用针具、未经消毒的穿耳工具、纹身器械,这些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她有一次带女儿去打耳洞,特地选了正规医院,护士全套消毒,换新器械。

旁边有个小姑娘在商场小摊打耳洞,她看得都替她捏汗。有的摊位连酒精都没有,就敢往人耳朵上扎。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背后藏着巨大的风险。

她也问过身边几位年轻人,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感染艾滋病后初期没症状。甚至有人以为只要没有发烧、没有瘦,就说明没事。但艾滋病毒感染后可能几年都不会有什么症状,身体还是照常运转,病毒却在“悄悄干活”。

这种“潜伏期”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她认识一个邻居,前夫多年后才查出感染艾滋病,中间早就离婚了,但这个邻居还是去查了,万幸没事。

她说那时候自己也忘了提醒过自己检查过没。艾滋病检测现在很方便,有匿名筛查点,十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可很多人宁愿不去,觉得“查了就说明我不干净”。

她特别理解这种心理。因为太多人把病和“道德”绑在一起了。其实艾滋病只是一个病毒感染,它不歧视人,是人先歧视人。她那次在街道办讲课,特地找了几个年轻志愿者来帮忙,就是想让更多20多岁的孩子知道,保护自己是责任,不是羞耻。

她也讲过一件事。有次她儿子带同学来家里吃饭,那个男孩是个同志。婆婆有点不自在,她拉婆婆到厨房,小声说:“他跟咱家孩子吃饭,不会传染什么。”婆婆点点头,后来还给他多夹了几块排骨。很多时候,不是老人坏心眼,是没人好好跟他们讲过

使用安全套不仅是避孕,更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她那次给表弟买生日礼物,顺便塞了一盒安全套进去,他当时脸都红了。她笑着说:“这不是教你干嘛,是希望你别出事。”他后来跟她说:“姐你真像我亲妈,比我妈还细。”

她每天做饭的时候,习惯听点新闻。有次听到一个数据,中国每年新增艾滋病例里,年轻人比例越来越高。她一下子就想起那个外卖员。他只是普通人,努力挣钱,可能连谈恋爱都顾不上,却因为一次不小心,把命运改写了。

她想到自己儿子上大学那年,她送他去火车站,塞了一袋东西:维生素、创口贴、还有一个小册子,写着怎么判断高风险行为、什么时候去做检测。她宁愿被说多管闲事,也不想孩子以后后悔。这些事没人教,学校也不讲,家长更闭口不提,那孩子们怎么办呢?

她也曾跟社区医生聊这事,医生说,现在年轻人对艾滋病的恐惧感降低了,觉得药能治,没那么严重。可真到吃药那一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每天吃药,定期检查,副作用、费用、心理压力……这些不是几句“可以控制”就能解决的。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也更轻松。她在厨房贴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保护好自己,才有力气照顾别人。”她儿子每次回来吃饭,看到那纸条都会笑,她知道他懂了。

那天新闻里说,那位外卖员后来被安排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管理,也算及时。但她心里还是沉甸甸的。一个25岁的年轻人,正是活力最足的时候,却要背负这么一份沉重

她把这件事写进了健康科普专栏,标题是《不是只有“乱”才会得艾滋》,她想告诉每一个家庭,不要等到事情发生才后悔。保护自己,了解疾病,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该有的常识,不是“别人家的事”

她特别希望每个妈妈、每个姐姐,每个像她一样在厨房边听广播边操心家人的人,都能早一点知道这些知识,早点告诉身边人。就像她常说的那句:“你不怕,是因为你知道;你怕,是因为你不了解。”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

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病毒传播路径与风险评估》.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艾滋病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

4. 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工作指南》.

5. 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中心.《公众防艾知识手册》.

来源:魏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