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3)观点、论证与思路

B站影视 2024-12-12 17:00 3

摘要:新高考全国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立足于文本整体,着眼于词、句、段、层,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把握文本结构和思路,理清理据(观点与论据)间的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这种考查方式要求考生不仅要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读出传达信息的方式,即是如何论证

考点讲解

新高考全国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立足于文本整体,着眼于词、句、段、层,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把握文本结构和思路,理清理据(观点与论据)间的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这种考查方式要求考生不仅要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读出传达信息的方式,即是如何论证的,从而把考场阅读和思维的着力点扩大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运用,真正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常见命题角度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设问形式】

1.从全文(材料x)看,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全文/文章第x段观点的一项是。

【方法技巧】

答题的时候,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用查找到的有关词句与选项对照,辨别、比较、筛选,通过分析进行取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要领是:

1.从全文中筛选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常在文章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比较文中不同的内容表述,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在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信息类文章,语意也完全都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理解策略。

(2)从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要注意话题范围。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考阅读题在选材时,要尽量做到话题的范围集中,有时候高考命题对原材料大段地删减,是因为文字长,观点不集中。最终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几百字的内容和话题相对集中的文字。

(3)抓行文思路,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循。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语义理解、信息筛选、综合加工,这就是阅读解答试题时的思路脉络。

(4)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写作背景。有时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成长过程、思想风格,会影响作者的观点认识。而文章的时代特点、背景材料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这就是“知人论文”和“知时论文”。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等来体现。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有时阅读材料会给人以提示。

(5)审题要认真仔细,从试题信息入手。试题题干中常常会指出阅读范围、解题思路、角度及要求,有时选文还有注释或附记,甚至选项中也有某种暗示。

【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二步,查找评论文字,作出判断或概括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信息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常见命题角度二】分析论证特点

近年来,高考对于论证思路和论证特点的考察越来越重视。这种考察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未来的高考中,这种考察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

【设问形式】

1.下列对原文(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材料使用了……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方法技巧】

结合近年真题情况,小文为大家提炼出高考经常出现的四大命题角度。

(一)梳理论证结构

梳理论证结构,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快速梳理论证结构“3方法”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照)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以及表明承递关系的其他词语。

3.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把握论证方法

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多角度命题。作答时应根据文本内容,简明指出文本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单一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论点,达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注: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6.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7.归谬法(反证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三)分析论据作用

使用论据时一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论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可概括为“论据典型,说服力强”;论据非常见常用,且有典型性,可概括为“论据新颖”。二要看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分清。

(四)分析论述语言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一般有准确严密、概括简洁、鲜明生动等方面的特点,可根据文本论述语言的风格特点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示例】(2024·新课标Ⅰ卷)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答案】连用六个反问句,从人力和人心角度分析中日战争必然趋势(日本优势变劣势、中国劣势变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多处反问增强了语气,分析问题全面细致,充满思辨,强调了在人力和人心的支持下,日本的优势不再成立,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扭转劣势的观点。

【解析】本题因文设题,多处使用设问和反问句,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论证特点, 题目要求分析这两种修辞的“论证效果”。答题时首先要找到材料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接着要结合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论证上有什么样的论证效果。

答题时先找对应区域,然后对点分析论证效果。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设问1)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设问2)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设问3)

解析:连用三个设问句,指出中国不会灭亡抗战必胜,抗战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并强调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回答简洁明确;三个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⑤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反问1)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反问2)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反问3)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反问4)如来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事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更不在我们一方面吗?(反问5)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反问6)

三、梳理行文思路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从结构的角度看,有结构特征(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构类型(总分、并列、层进、对比)两类;从具体的思路分析,就是指出如何提出问题(开篇点明题旨,通过事例、名言等引出论点),然后从哪几个方面使用什么论证手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方法技巧】

(一)明晰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作答要求

1.梳理概括文本材料的层次思路要清晰、全面、准确。

(1)准确概括文本每段的内容:①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句,如首括句、概念句、观点句、尾括句等;

②没有明显关键句的段落,要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出内容要点。

(2)根据段落划分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内容逻辑关系: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划分文本的层次,并分析概括其整体上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思路。

2.答案组织表述要规范。

(1)题干要求分析“论证结构”时,首先概括点明结构类型,要把整体结构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分成两个要点作答,使分析更明确;题干要求分析“行文思路”“论证思路”“行文脉络”时,可以不点明结构类型。

(2)答案语言组织时要注意添加次序词以及上下段落的连接语句,常用次序词有“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进而”“最后”等。

(3)要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分析,不能笼统地运用术语、套话作答。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仔细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的具体要求。

第二步,圈点勾画,抓关键句。结合题干要求,阅读材料,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第三步,厘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划分段内层次时,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等。

第四步,合并段落,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并概括层意。

【示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开篇提出中心观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重点论述经济关系是上层建筑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指出正确理解的方法。

真题回顾

(2023·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2.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文本第二段最后说:“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A项,“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的相关表述与原文内容最为贴切,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

2.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解析】①文本第二段引用了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跟踪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按“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的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在上升,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②作者针对2011年《独立报》的观点进行了合理的解读,他认为:“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③第三段中,作者前往玻利维亚西南部和秘鲁科尔卡山谷进行实地调研,他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同时向秘鲁向导杰西卡询问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见。

新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2.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判断论点、论据之间关系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A、C、D三项均属于传统文学。B项,“《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表述的重点是“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这符合生态文学的定义和范畴。

2.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然后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最后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内容,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