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蒙古国公布了一项名为“2024—2028行动计划”的重要规划,其中一项关键内容便是计划重新启用与中国接壤的纳兰萨瓦斯坦边境口岸。这个口岸曾在1992年短暂开放,但因蒙古国自身原因迅速关闭,如今时隔32年再度提出重启,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近期,蒙古国公布了一项名为“2024—2028行动计划”的重要规划,其中一项关键内容便是计划重新启用与中国接壤的纳兰萨瓦斯坦边境口岸。这个口岸曾在1992年短暂开放,但因蒙古国自身原因迅速关闭,如今时隔32年再度提出重启,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这一计划公布不久,便遭到了美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
西方的一些所谓“环保组织”和“研究人员”纷纷发声,声称纳兰萨瓦斯坦边境口岸所在的区域属于戈壁大沙漠严格保护区,这里栖息着戈壁棕熊、野生双峰驼、雪豹等多种濒危动物,构成了一个独特且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沙漠生态系统。
他们担忧,一旦口岸重新开放,将可能对这些珍稀物种造成威胁,甚至导致保护区内的原始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这些“保护组织”还指出,1992年蒙古国关闭口岸就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因此如今重启口岸是明知故犯。同时,他们还搬出了一系列法律条文,试图证明该计划违反了蒙古国的宪法及国际协定。
鉴于该口岸与中国紧密相连,美西方国家还对中蒙两国提出此计划的真实动机进行了诸多“解读”。
他们声称,这个边境口岸的公路连接价值有限,并非穿越蒙古国进入中国的最佳通道,因此蒙古国重启口岸的真实目的,很可能是为了与中国共同开发戈壁内的矿产资源。
事实上,美西方的这些指责和猜测,根本经不起推敲。
1992年口岸关闭的原因,除了环境保护的考量外,更重要的是当时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开放条件。同时,过境贸易需求的减少等经济因素也促使蒙古国做出了关闭口岸的决定。
如今,随着需求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蒙古国重新考虑开放口岸,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面对美西方的无端指责,蒙古国也罕见地摒弃了“第三邻国”策略,选择了正面回应。
蒙古国现任议员、重启口岸计划的牵头人阿姆加兰巴托表示,新建设的高速公路将设有专门的走廊,以确保不会干扰野生动物的迁徙路径。
同时,他还揭露了这些所谓“环保组织”的真实面目,指出他们其实是外国捐助组织的附庸,真正关心的并非动物保护,而是借此获取补助金。
阿姆加兰巴托还指出,一些所谓的“科学家”在蒙古国提出开放计划后,才开始关注戈壁棕熊等珍稀动物的福祉,但实际上他们从未亲眼见过这些动物,只是想通过撰写相关文章来获取利益。
美西方国家之所以竭力阻挠这一计划,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他们担心中蒙关系的深化会削弱自己在蒙古国的影响力,从而破坏其制衡中俄的战略布局。蒙古国地处中俄之间,其“第三邻国”策略原本为美西方国家提供了介入蒙古国事务的契机。但如今,中蒙经贸、能源合作的加深,无疑会增加美西方国家动摇中蒙关系的难度。
其次,美西方国家还担心中蒙在稀土领域的合作。近年来,在西方国家的围堵下,中国开始限制关键稀土元素的出口,给西方科技发展带来了困扰。
为此,美西方国家开始寻求与蒙古国等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以确保稀土供应链的稳定。一旦中蒙在稀土领域达成合作,将再次切断美西方国家的稀土进口渠道,增加其供应链的风险。
对于蒙古国而言,选择与中国深化合作,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早在2008年,蒙古国就在“戈壁阿尔泰省综合发展政策”中,对戈壁阿尔泰保护区内的金、铜等矿产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推动该省的发展。
而中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与蒙古国的资源需求形成了完美互补。口岸的重新开放,将极大地方便蒙古国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同时从中国进口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机械产品,为蒙古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边境贸易的增加还将为蒙古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运输、仓储、海关服务和边贸等相关领域,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总之,重新开放纳兰萨瓦斯坦边境口岸,对蒙古国而言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而美西方国家无权对此进行干涉,更不应以环保等名义进行阻挠。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商业趋势讯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