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绿化不断提升,园林绿化修剪产生的枯叶断枝等废弃物也不断增加。据测算,2022年东湖高新区现有市政道路绿化养护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米、公园养护面积151万平方米,每年产生园林绿化废弃物总量约为1.3万吨(不含住宅小区、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且
随着城市绿化不断提升,园林绿化修剪产生的枯叶断枝等废弃物也不断增加。据测算,2022年东湖高新区现有市政道路绿化养护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米、公园养护面积151万平方米,每年产生园林绿化废弃物总量约为1.3万吨(不含住宅小区、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且在逐年增加。
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将断枝投入机器
园林绿化废弃物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粉碎和填埋,不仅不产生效益还会消耗大量成本,如何将这些园林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2024年,东湖高新区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在城管园林部门大力支持下,由企业投资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投用,变废为宝成为现实。
01晨曦中的剪刀手—枯枝的“新起点”早春的高新大道,园林工人老周踩着梯子,手握油锯,小心翼翼地修剪梧桐树的枯枝。锯刃轻响,一根断枝稳稳落进树下铺开的防尘布。“以前这些枝条只能拖去填埋场,现在可金贵着呢!”他擦着汗对新人小刘笑道。不远处,货车上已装了大半车断枝,驾驶员正把最后一捆枝条码放整齐——这些曾被视为“垃圾”的枯枝败叶,即将开启奇幻的蜕变之旅。
“以前园林绿化产生的枯枝断叶等园林垃圾,由部分园林养护企业自行处理,一般采取粉碎、填埋等方式,这样的方式比较粗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及病虫害传播,且没有产生价值。”东湖高新区城管局园林部门负责人介绍。
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政务服务中心和区城管局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大力探索园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去年底,由光谷生态园林公司自主投资建设的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试运行。该项目作为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标杆工程,通过创新技术将园林废弃物转化为生态有机肥、彩色覆盖物等绿色产品,实现“枯枝落叶”到“城市绿金”的生态价值转化。
03魔法工厂的72小时—枯枝变形记走进中心,这里涵盖现代化生产厂房、智能分拣中心及办公区。厂区内配置生态有机肥、园林覆盖物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园林绿化断枝来到这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变身旅程:
第一道工艺
破碎交响曲巨型“铁胃”轰鸣着,将整根树干吞进肚里。操作员紧盯控制台:“这台机器能‘吃’下直径30厘米的树枝,吐出来的碎渣比指甲盖还小。”
第二道工艺
颜色奇妙工人们遥控旋转的“彩虹洗衣机”。“用了天然矿物质染料,下雨也不会掉色。”技术员举起碎屑:“这片要送去公园铺设彩虹步道,为我们城市添彩衣。”
第三道工艺
泥土的盛宴在发酵区,小山般的碎木堆冒着缕缕白雾。“这是它们在‘呼吸’。”工人们轻触温热的堆肥,“加了特制菌粉,45天就能变成黑金土。”他抓起一把腐殖土轻轻搓动,深褐色的颗粒从指缝滑落,散发着雨后森林的气息。
据介绍,该项目创新构建“修剪-收集-加工-回用”闭环体系,较传统填埋方式降低38%处理成本。据测算,每处理1万吨园林垃圾,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0吨,节约填埋土地超8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东湖高新区城管局负责人表示,二期工程将拓展有机基质生产、土壤监测等新功能,打造长江经济带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为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光谷样本”。
04回归土地的温柔—绿意再生的闭环午后,光谷四路绿化带旁,养护员小陈推着小车,将发酵好的有机肥撒向月季丛。不远处的公园里,孩子们在新铺的彩色步道上蹦跳。“这些木屑踩着像地毯,还不怕积水!”带孩子游玩的赵奶奶赞叹。夕阳下,橙红、靛蓝、草绿的碎木拼出花瓣图案,与远处正在施肥的绿化带遥相呼应——这座城市正用最诗意的方式,完成枯枝败叶的重生轮回。
“以前总觉得绿化垃圾是负担,现在才发现,这是大自然给城市的礼物。”驾驶园林废弃物收集车的王师傅说道。远处,又一辆满载断枝的回收车驶入厂区——这场永不落幕的生态魔术,正在每个黎明与黄昏间悄然续写。
当老周再次修剪高新大道的树木时,总会多看两眼那些新萌的嫩芽。他知道,此刻落下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段树枝,终将以另一种形态回归土地。这座用循环智慧编织绿意的城市,正在书写人与自然最动人的共生故事。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