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桂平不保留浔州这名字,是一大败笔?这认为就是无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1:08 5

摘要:要说咱们广西桂平这地方,名字的事儿挺有意思——小时候听长辈唠家史,有时候还真绕进去。最近,刷手机碰到几篇讨论桂平历史地名的文章,大家都在琢磨一个事儿:本来“浔州”这牌子不是挺响吗?为啥今天用的是“桂平”,反而把“浔州”搁一边了?不少人觉得,“浔州”从唐朝起就是

要说咱们广西桂平这地方,名字的事儿挺有意思——小时候听长辈唠家史,有时候还真绕进去。最近,刷手机碰到几篇讨论桂平历史地名的文章,大家都在琢磨一个事儿:本来“浔州”这牌子不是挺响吗?为啥今天用的是“桂平”,反而把“浔州”搁一边了?不少人觉得,“浔州”从唐朝起就是大字号,文化底蕴深厚;而“桂平”不过是边上小名字,被抬到主角,仿佛就差点意思。这么一想,也难怪让人打抱不平——地名这东西,越挖越有讲头,不光是情感,还牵着一大串规矩和改革。

那猫腻到底在哪儿?往旧账里翻翻,其实跟大时代的变动脱不开关系。民国那阵子,全国都在刮改制风,广西也得挨着新政走。辛亥年枪声一响,全国都翻了天,封建社会就此翻篇,大家都想把过去那些“府州县”老规矩彻底扔了。话说回来,可不是就像我们刷朋友圈,名字一改,底下评论炸锅,谁都很难一下子全盘接受。

那会儿,行政架构也整得挺带劲,什么“省县制”哦,就是让“省”下面直接管“县”,“地区”、“地级市”这概念都一时不复存在。要理解那个“州”啊,历史上三六九等,可真有说法。有的“州”跟“府”平起平坐,有的和“县”齐名,还有点像咱们城镇旁边的镇——小半格。除了“州”,偏偏广西这地儿历史长,名字带“州”的县一堆一堆的,法院改名都够头疼。

于是民国一起来,1912年,广西开了棍儿,把带“州”的县统统改了名。像全州,也就成了“全县”;象州改“象县”;横州改“横县”。这操作跟打麻将似的,把牌都翻一遍。但改名说起来简单,落地就麻烦了,乡下老爷们都习惯了几十年的名字,一下叫新的,提一嘴还得多想半秒。

不过问题还没完。待遇好的“附郭县”,就是说,原来是“府级”大哥们的办公室所在地,比如清末的桂林府落脚临桂县;南宁府在宣化县;浔州府呢——就在桂平县。说到这里,一些老县城的饭馆伙计还爱拿“府城人”自称,就跟北京的旧城里胡同居民似的,有点小自豪。可是,一到改名字,这些“附郭县”又很难一刀切。民国官员平心而论,还是照顾了这些要地,赐了原先的“大名”,像给人封官加爵:“临桂县”变“桂林府”;“桂平县”变“浔州府”;“平乐县”变“平乐府”,甚至有些厅,也蹭进了府字头,百色、上思都沾了光。

但是老话说“名字不由人”,其实民间的小意识是很倔的。虽说文件上成了“浔州府”,屯里人还是喊“桂平”,老招牌有的店都没改,比方说县城南边那家“桂平老饭馆”,招牌边黄边旧,老板娘还守着婆家老墙根儿,谁来吃饭都带点亲切。这种县级“府”,其实就是原来的县,只是名头挂得高点,省里文件里都混一锅,“府”、“县”看不出太大的官职区别。要是问爷爷那辈——当时“浔州府”其实就是“桂平县”,平南、贵县这些邻居,也基本同个档次。

但你要说这改革一路顺畅,也太高看官府效率了。赶上1913年,广西省衙门又琢磨:这些“府”字用得太烂,大伙子分不清新旧,就像把“校长”叫成“经理”,谁都头晕。管理上也不利索,来个外地官员,文书一堆,找不到人。于是又大手一挥,“浔州府”改回原名“桂平县”,让人颇有点“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无奈。除了少数几地仍挂着大名——像桂林、南宁这些省会要地,没准还是历史口碑挂在那儿,民政局也不愿轻易动刀子。

其实,这套改制说穿了,不光是名字上做文章,更是地方身份感和权力的拉锯。再譬如浔州之名,大伙确实有点怀旧情结——从唐宋延续千年,“浔州”都代表着一段霸气往事。可现实还是撂到“桂平”名下了。你说谁心里不拧巴?可时间久了,慢慢也就敲进了生活,“桂平”成了人人嘴上的本地标签。“浔州”俨然成了一个老绰号,是桂平人家里收藏的老铜壶,拿出来吹吹当故事讲,有点滋味,但生活还是归于“桂平”。

顺着这些旧事,村里老人讲起民国初年,还有一回县署牌匾深夜悄悄换字,“浔州府”变“桂平县”,有人说那天夜里风雨大,饭馆都关门早,只有铺子掌柜小孙头看得清,第二天一早,小镇大街上都炸了锅,连买早点的张嫂都问,“咱这里怎么又改名啦?”这便是历史进程里的日常一景。

如今我们回看,“浔州”那个名字还时不时在网上冒出来,甚至有写小说、做公众号的还特意用“浔州府”自称,博个眼球。其实大家都知道,桂平的故事根子还是扎在这片土地上。旧名或许留下些情感碎片,但新名也慢慢长出了自己的底蕴。像小镇的早点铺,早已不刻意挂着“浔州”字号,更多是挂上“桂平风味”,新生一代也认同自己的城市框架,融进了更大的社会版图。

这事儿简单说就是:名字的变迁里,有制度变革,也有乡土情结,更有那点难以割舍的人情世故。多大的“败笔”,也藏着历史机缘。或许下回再看桂平,咱们说浔州,是一段故事,是一个符号,是父辈的念想,但生活终归还得叫自己的名字。

说到这儿,难免有点唏嘘。谁也没料到名字这事,会和我们的乡愁、家国变迁纠缠到一起。你说,将来还有没有机会,让“浔州”再挂回街头?我倒觉得也许不用太执着,毕竟每个名字都在时间里生根发芽。你要是真想听点桂平往事,茶余饭后还能跟我聊上一宿——说不定下一个改名风,也会有别样的热闹。

来源:灿烂咖啡X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