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丨最新实测数据!缅甸7.9级地震,我国隔震和超高层建筑的实测地震反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7:54 2

摘要:近年来,团队致力于通过轻量化结构监测,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结构真实反应快速评估建筑物安全状态qREST(quick Response Evalution for Safety Tagging)。从2023年开始,陆续在国内不同省市不同类型的建筑上做了一些试点。本文

近年来,团队致力于通过轻量化结构监测,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结构真实反应快速评估建筑物安全状态qREST(quick Response Evalution for Safety Tagging)。从2023年开始,陆续在国内不同省市不同类型的建筑上做了一些试点。本文介绍试点项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栋建筑在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中的实测地震反应。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办公大楼

监测单位: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办公大楼是一栋地上14层(地下2层)的隔震建筑。建成于2012年,隔震层采用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滑板支座。自2022年开始进行轻量化结构监测至今。

大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距离本次缅甸地震震中约770km,在建筑基础记录到最大22gal的水平向加速度,但经隔震层过滤过1层楼面的峰值加速度锐减至约2gal表现出优异的隔震效果。

隔震层以下的水平方向加速度反应谱中,1秒以下中高频成分得到有效抑制,同时可以看出震时的等效周期约为2秒,与项目竣工时测得的2.27秒的初始周期较为接近。

轻量化监测的“轻”体现在使用简单明确的工程需求参量——楼面峰值加速度最大层间位移角——直接评价楼面震感和结构损伤程度。

从楼面峰值加速度(PFA)沿建筑高度的分布可以明显看出隔震层对于建筑水平加速度反应的抑制作用。上部建筑最大的PFA出现在建筑顶层附近,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为6.7和5.4cm/s/s,属于可感觉但不会引起不适的振动。

在地震中,隔震层水平方向最大位移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为5.8mm和4.7mm;经隔震层过滤后,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在两个主轴方向仅分别为1/1195和1/1336,远低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高层钢结构“小震不坏”的1/250层间位移角限值。

综合以上两方面工程需求参量的结果,判断该建筑可以正常使用。

重庆环球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

监测单位:重庆市地震局

重庆市地震局于2024年结合国家巨灾项目对重庆环球金融中心339米超高层建筑开展轻量化监测,由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撑。

建筑距离本次缅甸地震震中1367km,在地震中记录到的建筑基础处在水平x方向、y方向和竖向的峰值加速度仅分别为0.41、0.26和0.37cm/s/s。

虽然同为长周期结构,但是地震反应特性却与隔震建筑迥异。基础处的水平方向振动在建筑中不断被放大,至建筑顶层附近,两个水平方向的楼面峰值加速度达到3.25和4.85cm/s/s。

对比基础处和顶层附近的反应谱可以明显看出水平方向中振动在结构中的放大而竖向振动基本保持不变的特性。

仍以楼面峰值加速度(PFA)和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工程需求参量。建筑在两个水平方向上的PFA均未超过5cm/s/s的有感振动限值。

建筑层间位移在塔冠处表现出显著的“鞭梢效应”,但最大也仅为1/1871,塔冠以下部分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约为1/5000,远低于我国抗震规范中混凝土框筒结构“小震不坏”的1/800层间位移角限值。

致谢

感谢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地震局在震后第一时间共享以上监测数据。两栋建筑的数据分析和人工校核分别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董飞跃和范涛完成,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来源:建筑结构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