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文县玉垒乡黄路村,阳光洒满田野,处处洋溢着生机。村民们抢抓农时,熟练地翻土、播种、培土,一垄垄丹参苗整齐排列在田埂间。这片曾被撂荒的土地,如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田”。
囗 刘峰
春日的文县玉垒乡黄路村,阳光洒满田野,处处洋溢着生机。村民们抢抓农时,熟练地翻土、播种、培土,一垄垄丹参苗整齐排列在田埂间。这片曾被撂荒的土地,如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田”。
文县玉垒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积极引导村民种植丹参等中药材,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激活了土地潜能,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精准施策 党建引领产业转型
黄路村位于白龙江畔,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然而,过去因缺乏科学规划,村民长期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微薄。面对发展瓶颈,玉垒乡党委、乡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乡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精准施策,引导村民转型发展丹参种植。
在村党支部的牵头组织下,近200亩荒地和闲置土地被有效整合。通过推行“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全链条模式,村民不仅能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还能在丹参的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更加稳定。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让曾经冷清的田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源。
产销对接 政企联动破局销售
为确保丹参不仅“种得好”,更能“卖得好”,玉垒乡党委、乡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破解销售难题。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主动与多家中药材企业沟通协调,成功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为丹参销售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乡里还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专业培训。今年以来,已组织2次中药材种植与管护技术培训,覆盖90余人次。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丹参的品质,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让“玉垒丹参”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多元探索 产业升级再谱新篇
玉垒乡党委、乡政府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产业发展成果。包村干部班保安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高文科表示,下一步将探索丹参深加工领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土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丹参产业已在玉垒乡落地生根,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实。玉垒乡正加速推进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业多元化发展进程,在冉家、玉垒坪、何家坪、马家沟等村同步推广淫羊藿、柴胡等中药材种植,并积极探索“中药材+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村民拓宽更多的增收渠道。
玉垒乡党委书记方婉茹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让小小的丹参成为村民的‘致富密码’,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来源:甘肃经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