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长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却是一门艺术。一起探讨“爱孩子要把握好度”——
专家简介
合肥市第八中学专职心育老师、合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邱楠楠
一、
为什么爱孩子要把握好度?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实际上,陪伴也不是时间越久越好,更不是时时刻刻都互动最好。
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之间,都需要一个“度”。
“度”是一种心理界限,就像一道栅栏,既有隔断,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在栅栏里才会觉得有安全感,一旦父母或是其他人想突破孩子的这条心理界限,强行进入到孩子的小世界中,孩子就很容易丧失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二、
过度养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过度养育是指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和保护,过度关注或者干涉孩子的选择和生活,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结果适得其反。
过度教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会存在。
幼儿时期,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就会阻止孩子独立去感知探索外界环境。这种方式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面对困难时没有勇气去尝试和解决。
小学阶段,父母可能会过度参与孩子的学业问题。家长过度安排、监管孩子的学习任务和计划。这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压力、挫败感,变得焦虑。同时,父母还可能过度地干涉孩子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孩子发展社交技能。
初高中阶段,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期望,对孩子决策的过度参与,会影响孩子的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
例如,母亲带女儿周末买衣服,让女儿自己选一些喜欢的,但最后女儿挑好的衣服全被母亲否决了。时间一久,女儿就会产生一种低落、沮丧的情绪,也不想去挑衣服了。
这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选择的过度干预。
成人早期,家长和孩子的物理距离变远了,对孩子经济和情感的过度侵入,可能会阻碍孩子建立他的身份和心理界限。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养育行为越多,孩子的抑郁、焦虑等内化性症状也越多。
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给了孩子过多的爱,忽略了亲子关系中也需要界限。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把所有的一切都让给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
如果父母以爱的名义帮孩子做事,看似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只会让他们更依赖父母,而不愿独立承担责任。
而亲子关系最终会有分离的一天,如果孩子不能学会独自面对生活,将来必定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困境。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要尝试去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平等地对待他。
三、
家长应该如何调整心态防止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很多时候源于家长自己没有安全感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学会放手,充分信任孩子,相信他有这样的能力去处理问题。
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
过度养育可能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而关爱不足则可能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如何找到“爱”的平衡点?
一、
避免过度养育,做到“四个不”
1.不过度帮助。父母不要过度地替孩子完成本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任务。这种行为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2.不过度保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空间。
就像孩子在学习走路时,难免磕磕碰碰,但他们会在这种磕碰中积累经验教训,养成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3.不过度指导。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去感受和体验。
4.不过度关怀。适度关怀能够促进亲子关系,过度关怀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有压力。
二、
如何把握好爱孩子的度?
1.明确各自的责任。从认知层面,家长要有亲子关系间的“界限”意识,明确知道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比如,在学习、锻炼身体、结交朋友等方面给孩子一些自己安排决策的空间,让孩子学会面对和承担。
过程中,家长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导、保护和支持,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心理支持、情感支持等。
2.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决策,注意不干涉、批评孩子,不要看孩子做得不完美就着急替孩子解决问题,要允许孩子犯错,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3.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的立场和感受。
家长不要单方面定义什么是对孩子好,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做才更好。
沟通过程中,家长可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思考方式,并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支持。
注意不要说“你太让我生气了”“你真的很让人失望”这种宣泄情绪的话语,这是家长界限不清的表现。
这种情绪宣泄可能会让孩子出现两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是孩子可能会下意识反抗父母的情绪;
第二种是我的父母没有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让我来负责,那我也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以家长要避免责备式表达。
4.学会适当地放手。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独立地思考,自己做抉择、做判断,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把替孩子想、替孩子做和替孩子去感受改成陪孩子想、陪孩子做和陪孩子去感受。
允许孩子待在他自己的小房间里,这才是恰当又清晰的亲子的界限。
《教育第一线之心理健康》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目,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安徽综艺体育频道和安徽影视频道联合承办。为您解答各种心理问题,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播出时间:安徽广播电视台每周四综艺频道19:30、每周六影视频道18:40播出,也可以通过“教育第一线AHTV”微信公众号查看往期节目。
★
来源丨整理自“教育第一线AHTV”微信公众号
排版丨左尔敏
初审丨李雨彤
二审丨庞欣颖
终审丨俞路石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