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三大融合”构建法治乡村大生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4:34 1

摘要:黛瓦青砖小雨巷,小桥流水闲村落……奉贤是上海南大门,既有亮丽新城,又有美丽乡村。近年来,当地推进“三大融合”高水平建设法治乡村,即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与民生期待、法治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广泛融合。

黛瓦青砖小雨巷,小桥流水闲村落……奉贤是上海南大门,既有亮丽新城,又有美丽乡村。近年来,当地推进“三大融合”高水平建设法治乡村,即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与民生期待、法治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广泛融合。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奉贤在充分学习和消化上海超大城市先进治理理念、强大治理能力和精细治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三大融合’,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上海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奉贤方案’。”奉贤区委书记袁泉表示。

法治护航乡村振兴

拉上绿幕,架起手机……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四团镇新桥村,看到两位村民正对着镜头直播讲解暑期孩子安全防范知识。“鼓励村民利用新媒体宣传法治乡村的建设成果是我们村‘美丽约定’新增规定。”新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兵说。

2018年以来,为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奉贤区以“美丽乡村 美丽约定”为主题,鼓励各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并配套施行“积分制”,对村规民约进行量化赋分,村民不仅可凭“贡献积分”参加评优评先,也可在“积分超市”兑换日用品。

事实上,“美丽约定”是农村基层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实践载体,也是奉贤高水平建设法治乡村的一面旗帜。奉贤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很多工作、指标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位列前茅,而其背后离不开法治乡村建设的全力护航。

为此,奉贤区把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写入《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者、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的意见》,印发《奉贤区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并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十四五”法治奉贤规划及年度依法治区要点。

奉贤区还紧紧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尤其是对村“两委”干部,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带头厉行法治,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一系列制度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率先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全面落实会前学法制度、全域开展领导干部法治专题研讨等。

“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贤的创新和实践在于发挥了法治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方式之变、从‘要我’到‘我要’的态度之变、从‘干部说了算’到‘群众商量办’的民主之变。”奉贤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学哲说。

治理回应民生期待

“咖啡店要砌墙,我第一个反对!”青村镇青溪老街居民老董曾一度情绪激动,认为社区新开的咖啡店砌墙会阻碍通风和出行。僵持之下,是社区“法治带头人”杨银花和“法律明白人”吴进宝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

像杨银花和吴进宝这样优秀的“两人”均出自奉贤近年来实施的“两人一户”(即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工程。奉贤区还为此创新构建了“1名导师团成员+N名‘两人一户’+X名村居民”双结对培育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两人一户”的法治素养,一大批矛盾纠纷得以化解、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得以解决。

而针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难达一线的难题,早在2015年奉贤就在全市率先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创新点单式服务响应群众需求;针对农民工欠薪问题,奉贤区专门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针对涉老侵权案件,挑选“会乡音”“懂村情”的律师专门承办;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公证部门组织工作专班,提供上门公证服务。

此外,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奉贤区实施“三所一庭+”(即司法所、派出所、律所和人民法庭)多元联动解纷机制,随时随地为村民化解矛盾纠纷;在高标准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奉贤区全力打造“贤城汇治”治理新品牌,“平安奉贤”“法治奉贤”建设红利进一步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法治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动乡村治理与民生期待的大融合,就能更好地以问题为导向、以法治为引领,构建‘民呼我为’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生态。”奉贤区委常委、副区长刘伟说。

文化浸润千家万户

近日,在南桥镇杨王村家风家训馆,村民高梅华向记者展示了出自他们家的三条家训,分别是在2006年村里首轮家训征集、2013年儿子结婚、2020年孙女考上大学时写下的。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杨王村用家风聚民心,以法治促善治,推进法治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全面融合。

自古以来,“贤文化”一直是奉贤乡村文化的核心。相传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言偃,晚年到江南传道讲学,最后一站就落脚在奉贤,深受当地百姓尊崇,“奉贤”之名也由此而来。

“‘贤文化’的浸润,使得德治在奉贤深入人心,法治文化的融入使得奉贤的地域文化传承更加厚重,并成为奉贤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八五’普法最具辨识度的工作名片。”奉贤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顾斌泉说。

回顾“八五”普法这五年,奉贤区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功打造一大批法治文化作品、阵地和品牌,诸如《南司学堂》《小明说法》等新媒体栏目唱响法治“好声音”;“百场法治文艺到宅基”“阿傅故事会”“奉法客堂间”等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全区打造法治文化阵地182处,其中包括专业性法治文化阵地36处,形成15分钟法治文化圈。

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群说:“奉贤正在为实现‘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目标定位而努力,而高品质的法治乡村建设必将成为其中的亮点,我们要持续用好法治牵引力、文化感染力和人民凝聚力,走出一条具有奉贤辨识度、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发展新路子。”(法治日报记者余东明、张海燕、实习生黄圣依)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