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个什么节日呢?溯源上巳节,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这和西方很多节日类似,就像复活节是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样。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sì)节”。
这是个什么节日呢?溯源上巳节,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这和西方很多节日类似,就像复活节是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样。
“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这就好记多了,而且“三”是阳数,三月初三,双阳相复,又是对称性的,也是颇为符合中国哲学审美,由此就延续了下来。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上巳节,可以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
在上巳节这天,做好下面几件事,灾祛福来!
01
祓禊
祓禊,“祓”是除恶的祭礼,“禊”指用水来清洁洗涤,即到水边洗濯去垢,以驱凶祈吉,这是上巳节的核心习俗。
古人认为,巳月是“阳气出,阴气藏”之月,人容易患上虚火旺盛的内热之疾。于是就赶在巳月到来之前,用一种活动驱逐阳气,以防患内热之疾,活动形式是大家到东流的河边去泼水、玩水。
水与火是相互制约的,即水可以克制火,也就是讲,通过泼水、玩水可以预防或治疗人的内热之疾,护佑人们在一年之中不生病。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会在上巳节时通过沐浴洗濯祈求祛病消灾。周朝时期,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沐浴之礼,已经变成了一种制度,并且有专门的人掌管此事。
《论语》里写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趁兴而归,描述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
因此,在上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沐浴、游泳、玩水是大家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希望借此除去身上的病气和不吉利。
02
曲水流觞
魏晋时期,人们来到水边,不仅为了去垢除凶,而且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饮宴游玩,并且逐渐形成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
《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贵族名士们邀集亲朋好友,会聚于风景优美的清流之处,大家散坐水旁,以杯盛酒,放入曲折的溪流之中,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并吟诗作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修禊之会。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诸多世家大族的文人雅士,共赴“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行酒赋诗。
诗最后被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作序,也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堪称千古佳话。
03
游春踏青
三月三,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杜甫在《丽人行》里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里也说过:“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到了明朝,朱元璋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也曾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
04
笄礼
上巳节也被称为“桃花节”“女儿节”,古代汉族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少女的成人礼——笄礼。
女孩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祈福平安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上巳节的主要活动还包括:芍药定情、互赠香草、泡温泉、射雁司蚕等。
上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让我们记住三月三,上巳节,铭记传统文化。
来源:嘉林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