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真正走进自然,与自然进行深度连接,我们会发现自然中蕴藏的能量和答案,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丰富。
人为什么总是迷恋自然?
可能是因为在钢筋丛林住久了需要新鲜的空气;
可能是因为飞鸟、白云更能提醒我们存在的意义;
可能是因为当我们身处自然,才能听见灵魂深处的回响。
当我们真正走进自然,与自然进行深度连接,我们会发现自然中蕴藏的能量和答案,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丰富。
在《音乐与生命》里,音乐家坂本龙一和生物学家福冈伸一,两位20多年的挚友,从音乐与生命出发,抵达世界的原点。
[日] 坂本龙一 / [日] 福冈伸一|著
吕灵芝|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不登山则难以望见下一座山
福冈
音乐与生物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我们的目标,或者说展望的未来似乎是相同的。
跟坂本先生光芒四射的履历相比,我根本不算什么,但我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有着相似的追求。坂本先生试图探求“音乐是什么”,而我试图探求“生命是什么”。音乐是一种艺术,而生物是一门学科,二者看起来截然不同,但是在探求世界的本源,并试图对其定义这个问题上,两个领域也许有一定的重叠。
坂本
确实如此。
其实我觉得,我跟福冈先生这位科学家是很不一样的。比如,福冈先生习惯于编写论文,说话时总会保持导言、展开、结论的格式。他还会为我制作不同主题的笔记,让我有种独享学者一对一教学的感觉。
而我的性格十分跳脱,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刚才福冈先生称赞了我那“光芒四射的履历”,其实那并不是在一条笔直的时间线上描绘出的美丽线条,因为我每次制作的专辑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这个人比较善变,总喜欢做些跟以前不同的事情,就这么持续到了现在。我会随着自己的心情东走一步、西走一步……有点儿像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书写。
换个说法就是,我并非朝着一个目标在前进,甚至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只是在享受行走的乐趣。而我的这种性格,也反映到了自己制作的音乐上。正如雕塑家摆弄黏土、切削石头,我会从自己发现的众多素材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把它拿出来摆弄,然后就成了一件作品。
福冈
刚才坂本先生说他并没有沿着直线一路前行,这让我想到了今西锦司。他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而且很喜欢登山,他一生共攀登了一千五百多座山峰。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登山?”第一个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对此有个很著名的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而今西锦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唯有登上山顶,才能看见独特的风景,而从那里还能望见下一座山,所以我又想继续登上那座山。就这样,我一直在迂回前行,从未沿直线行走。”
坂本
在山上迂回前行吗?今西老师还说过这样的话啊!
福冈
是的。今西锦司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有些风景必须走到特定的地点才能看见。坂本先生作为音乐的探求者,我作为生命的探求者,同样需要走过各种各样的路,到达一个特定的地点,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坂本
确实如此。
其实在制作Async(《异步》)这张专辑时,为期八个月的制作过程从中间部分到后半段简直就像登山。我在作曲时,的确有种不创作出来就不知道山顶在何处的感觉。说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没有地图的登山,不走到山顶就不知道那座山有多高,中间有什么样的路径,也不知道能看见什么样的景色。不踏出第一步,就不知道终点在哪里。等到某一天,突然就有了“啊,这是终点”的感觉,从前看不见的下一座山,赫然出现在眼前。然后我便会想:这不是结束,接下来我要去往那个地方。
福冈
哦,原来如此。只有到达那个地点,才能看见。
坂本
那一刻我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登上那座山,就看不见对面的风景。
音乐的起源在何处
福冈
我突然想问,音乐的起源究竟在何处呢?坂本先生是怎么想的?
坂本
我十几岁时也整日思考音乐起源于何处,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顺带一提,被认为最接近人类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也会故意制造声响,而那其实是某种信号,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这种作为纯粹玩乐的制造音乐的行为。
音乐的起源与乐器的起源相近,或许是相同的。我不知道乐器出现的具体时间点,但是正如造出钢琴,制作乐器相当于改变自然。比如,当人们拾起掉落在地的鹿骨,将其晾干后凿开几个洞,放在嘴边吹,这个时候便算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自然。
先在鹿骨上开一个洞吹吹看,再开一个洞,又能吹出不同的声音。我喜欢在这里开洞,这会让我很高兴。我要开许多个洞进行尝试,一下就开了五个洞。接下来我要去山洞里试着吹这根开了洞的兽骨,声音还挺好听,于是我又找了其他人一起尝试——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音乐和乐器起源的过程。
人类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改变自然的欲望?那也许正是逻各斯的萌芽,而我最困惑的就是这里。所以,我想听听福冈先生是怎么想的。
福冈
正如坂本先生刚才所说,我们通过文明或文化的力量创造出各种人造之物,并生活在由人造之物构成的环境中。而其中最贴近我们的自然之物就是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这与音乐的起源存在重合关系。
可以这么说,从生物学角度,很多人认为音乐的起源就像鸟类的求偶行为,通过鸣唱进行交流,后来就成了歌,成了音乐。但我觉得并不一定是这样。
在充满人造之物的环境中,我们的内里一直在不断地发出声音,那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以一定的节拍跳动,人体也在以一定的节拍呼吸,连脑电波都在以一定的节拍振动,甚至性爱也有节奏。由此可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直发出声响,制造音乐。
可是,在被逻各斯提取的这个世界中,人们总是容易忘记自己的生命体本身便是一种自然之物。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音乐。我们在外部创造音乐,与内部的生命发生共振,让人们想起自己是自然之物。
坂本
你的想法很浪漫,很有趣。
说个可能相关的话题。刚才提到的约翰·凯奇曾经进入不会反射声音的无音室。站在那个房间里,听不见任何声音。但是约翰·凯奇发现,他还是能听见两种声音。离开房间后,他询问:“那是什么声音?”然后才知道,音调高的是自己神经回路的声音,低的则是血液流动的声音。
福冈
那就是音乐的起源啊。
坂本
近几百年来,人们所理解的作曲,都是在二维的坐标上摆放音符,像排列星辰一般形成漂亮的星座。不过刚才提到的那些,应该是放弃一切既有的理念,倾听自己体内丰富的音乐。
每当我处在人造之物的包围中,之所以能够无数次想起自己是自然之物,可能正因为知晓约翰·凯奇的这个故事。我感觉,那应该就是音乐的原点,同时也是走向错误方向的分歧点,是一种不定性的状态。
- 猜 你 想 读 -
[美] 谭恩美|著
李倩|译
未读·自然文学|出品
给所有为窗外风景驻足之人的小鸟之书
“观鸟小白”谭恩美的暮年观鸟日志
点击封面,即可下单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非虚构,知名美籍华裔作家、《喜福会》作者、“观鸟小白”谭恩美的暮年观鸟日志。
高能量鸟人眼中的迷人世界。五年间对自家后院鸟类的绝妙观察,以日记的形式,精选百余幅作者亲绘的精美插图及观察速写。一边在观鸟,一边也深入思考自然、日常生活与人类社会。“观鸟让我感到自由。”
- 猜 你 想 聊 -
你有没有过被大自然震撼的时刻?
留言区分享~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坂本龙一:终曲》
图片|《音乐与生命》
来源:未读选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