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近现代画坛大师、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1919年留学法国,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近现代画坛大师、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1919年留学法国,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后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倡导新艺术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擅长描写仕女、静物、风景,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是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林风眠自述,1989年香港
人类的生活能力高于一切生物,所以人类不仅能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什么是我们的坦途》 (1934年),《艺术丛论》
人类所创造的美的对象是艺术,人类所创造的研究美的对象的学问是美学。
美丽是这样能够吸引人的东西!
据心理学家言,美之所以能引人注意,是因为人类有爱美的本能的缘故;人类学者更以各种原始人类的,以及各种现在存在着的野蛮人类的,如爱好美的文身、美的饰物、美的用具等,证明了这事实;生物学者亦以各种动植物之以花叶羽毛之美为传种工具的事,把这事实推广到各种生物界去。
美丽激发了许多古代的名人,为杭州建造了各处的寺塔,雕刻了各处的山石,描写成各种的绘画、诗歌、游记,使杭州更为美丽。
美丽更激发了各区域以及各种类的现代人,使他们用尽了所有的交通工具,用尽了所有交通工具的能力,或则远涉重洋、或近在咫尺,络绎不绝地到杭州来游玩或居住些时日;到此地,春季则拾掇到处都有的“殷山红”,夏季则摘莲花采荷叶,秋季则满觉陇闻桂香簪桂花,冬季则到西溪看芦花 ;离此地,则购一切可以纪念杭州的零星东西归遗亲友,并向他们述说杭州的美丽。
美学不特研究美的对象,也批评它;美学不特可以批评艺术,也可以拿来评价人类的普遍生活:它可以把知识的对象的真、意志的对象的善、艺术的对象的美,完全统一在一点上。
近代美学者有一种学说,谓美的范畴有两种:一种是单以个人的立场为出发点的;一种是以种族的立场为出发点的。对于后者,以为人类是合群的动物,离开人群我们是不能活命的;反过来说,如果人类或是民族不存在,属于这人类或民族的一人也不能单独存在;美学如果站在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人类本身的生命之保存与持续的立点上说,则不能不把单为个人享乐的美的范畴降低,同时把足以为人类全体或民族全体的享乐的美的范畴抬高。
照如此说,无论在每个人的思维上,无论在美学的评价上,我们对于美的事物之欣赏,都有舍去一时的或个人的快感,而采取永久的或民族的快感的可能性。——《什么是我们的坦途》(1934年),《艺术丛论》
我们知道,属于美的,有天然美、人工美,以及创造美之区别。天然美是天生地设不加上些人工而自然美妙动人的;人工美是在天然美之外,加以人工之改造或补充而成;创造美是完全由人类的力量,在固有的美的对象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生的美来的。——《美术的杭州》(1932年),《艺术丛论》
中国现时所流行的,为多数人所喜悦,而且特别认定为艺术的,如旧剧,如古画,如音乐、雕刻,及建筑诸类,我们试一略加思考,便可觉到无限的凄凉!
在我国现代的艺坛上,目前仍在一种“乱动”的状态上活动:有人在竭力模仿着古人,有人则竭力临摹外人既成的作品,有人在弄没有内容的技巧,也有人在竭力把握着时代!这在有修养的作家,自会明见取舍的途径 ;但在一般方才从事艺术的青年,则往往弄得不知所适从!——《什么是我们的坦途》(1934年),《艺术丛论》
我从事美术工作已经40年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解放以前。回忆那时美术界的情形,犹如想起一个可怕的恶梦。从前的艺术生涯,美其名曰:在象牙塔中。美术界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思想,只有混乱和派系纠纷。美术家与时代和生活脱离,对着那一点可怜的作品自我陶醉。而今天,……无论是我们美术家的作品或是从我们身上,都可以感觉到时代的脉搏。——《老年欣逢盛世》(1959年),朱朴《林风眠》
(选自《林风眠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文章来源 | 020艺术观察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百年巨匠——林风眠》片段
《百年巨匠——林风眠》摄制组采访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
《百年巨匠——林风眠》摄制组采访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巨匠-林风眠》
监制 | 厚轩
编辑 | 易辰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1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