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我怀揣着对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热忱,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至此投身于电磁安全事业。
原创 航小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她怀揣赤诚之心
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归国
受三代人的“电磁魂”精神浸染
她以“国家所需为吾志”
在电磁传感技术领域取得研究突破
书写空天报国的青春篇章
厚植情怀,强基铸剑
她作为“电磁安全”实验班班主任
带领同学们走进科研实践一线
科创竞赛捷报频传
她担任《电磁科学 (英文)》主编秘书
打造高起点新刊
传播中国科技理念
她是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青年教师宋凌南
今天,和小萱一起
听听她的故事——
归国逐梦,潜心攻关难题
2021年,我怀揣着对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热忱,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至此投身于电磁安全事业。
宋凌南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院及竺可桢荣誉学院,硕士及博士期间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深造,师从国际理论与应用电磁学领域权威学者Yahya Rahmat-Samii教授,围绕小型无线传感与天线开展研究工作。
在国外求学多年,她积累了扎实的电磁与微波专业知识和前沿的科研理念。博士毕业时,她毅然放弃了导师的挽留和国外高薪就业机会,选择回到祖国。
宋凌南获国际电磁学会北美分会(USNC-URSI) 论文比赛第一名
在北航电磁兼容团队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团队中,我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回国后,宋凌南把目光投向了北航电磁兼容团队。在与实验室负责人苏东林院士的深入交流中,宋凌南了解到当前智能系统与设备面临着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类比于医学造影对病灶的快速诊断,“电磁造影”技术依靠电磁传感实现电磁干扰的全景与局部观测,有望成为攻克电磁干扰难题的手段,而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传感技术上。
基于此,任职北航后,她聚焦设备与系统电磁造影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将新型材料应用于电磁传感与天线设计中,成功解决了银纳米线及导电织物等柔性共形射频传感材料形变系统性表征难题,这一成果不仅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还获批多项专利、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得到国外科技媒体的广泛关注。
关于银纳米线柔性传感的工作曾获得美国17家知名学术及科技媒体报道
在微型传感系统方面,她提出了分布式微型传感单元链路设计方法及基于液态金属的多模态、大范围、连续重构技术,不仅在学术界获得广泛引用和关注,更在生物医学检测相关应用中展现出广阔前景。现在,在苏东林院士的指导下,她把研究的重心聚焦到电磁医工这个新兴交叉方向,努力在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给出中国特色的电磁方案。
薪火相传,精神砥砺锋芒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内涵。
“要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苏院士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拿到宝贵的一线数据,北航电磁兼容团队冬战三九、夏战三伏,进行电磁环境测试。实验室传承北航三代人“矢志不渝、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导向,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2006年获批“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点,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全国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团队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形成电磁兼容与电磁安全领域“中国方案”。团队成员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4年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
在宋凌南加入实验室后,苏东林院士不仅在科研上给予她悉心指导,更在精神上激励她前行。宋凌南回忆,刚加入团队时,自己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有些迷茫,苏院士耐心地与她交流,结合国家需求与电磁领域前沿动态,为她指明了研究方向。“苏院士倡导的‘电磁魂’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科研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一排左三为宋凌南)
去年教师节,团队荣获全国唯一的最美教师团队荣誉称号。今年妇女节前夕,团队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宋凌南作为团队一员,积极参与团队的各项工作,从教学改革到科研项目申报,从实验室建设到国际期刊建设,她全身心投入,努力为团队发展贡献力量。她深刻领会到,“有大我才有小我”,“只有团队强大了,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三全育人,铸魂启智润心
我将“电磁魂”精神融入“三全育人”体系,承担多门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努力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拓展电磁前沿视野。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宋凌南深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电磁领域人才,是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她承担了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宋凌南将“电磁魂”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以夯实数理基础、拓展电磁前沿为育人导向,为学生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所带班级成绩大幅提升,保研率显著提高,育人成果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5)。
她指导的研究生在竞赛中屡获佳绩,指导的本科生竞赛也成果丰硕。作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的骨干成员,她积极参与国家级教学团队、教研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为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宋凌南带领本科生前往中国计量院参观学习
汇聚力量,传播中国理念
回首过往,我在北航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团队的引领与支持让宋凌南在科研与育人道路上不断成长,而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团队的发展添砖加瓦。
现有的国际电磁领域期刊多是子领域专刊,缺乏综合性、科学性的权威刊物。为改变这一现状,由苏东林院士倡议并担任主编的《Electromagnetic Science电磁科学》英文期刊于2021年应运而生。
自创刊以来,宋凌南担任青年编委和唯一的主编秘书,全力协助期刊的各项工作,参与了期刊创刊期间的投审稿平台建设、编委会组织、期刊出版工作以及线上线下宣传等工作。在团队共同努力下,《Electromagnetic Science电磁科学》期刊成功获批2021年度中国科协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建设项目,让更多电磁领域顶尖国际学者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向世界讲好“科技共享、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中国故事。
《Electromagnetic Science(电磁科学)》期刊封面
展望未来,宋凌南说,自己将继续秉持爱国情怀与“电磁魂”精神,在电磁领域深耕细作,为国家的电磁安全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团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宋凌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电磁领域青年学者
研究方向包括基于新型材料的天线与传感器、应用于先进生物医学检测和治疗的射频和微波系统等。
发表高水平期刊及会议论文4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SCI论文15篇,谷歌学术引用700余次;2021年获评国家级青年人才、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
以宋凌南为代表的
北航青年教师
将继续传承弘扬
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凝聚团队合力
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
为人才培养倾注热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贡献力量!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