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冲突像个小怪兽,常常在亲密关系、职场沟通等高压情境中横冲直撞。而有的糖丸儿一旦进入冲突状态,眼泪便控制不住,先行涌出,即便内心充满愤怒,或想表达立场。长此以往,不仅被误解为“脆弱”“情绪化”,更使自己在关键场合里丧失了沟通主导权,自己后悔不迭又无可奈何。
冲突像个小怪兽,常常在亲密关系、职场沟通等高压情境中横冲直撞。而有的糖丸儿一旦进入冲突状态,眼泪便控制不住,先行涌出,即便内心充满愤怒,或想表达立场。长此以往,不仅被误解为“脆弱”“情绪化”,更使自己在关键场合里丧失了沟通主导权,自己后悔不迭又无可奈何。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苦恼,也许下面这个清单可以帮到你。
许多糖丸儿的泪水,其实是童年的“回声”。看见那个泪水涟涟的孩子,表达感激,是我们调整“泪失禁”体质,走出悲伤森林的第一步。
《依恋的形成》中提到的研究表明,一些养育者可能只回应孩子愉快的情绪,漠视不愉快的情绪,包括哭泣。比如有的文化崇尚坚强,养育者担心回应孩子的哭泣会让其变得脆弱;有的养育者则可能困于生活的一地鸡毛,无力回应;还有的养育者不太照顾孩子,只有号啕大哭才会引起一点注意……
不管是哪种情境,哭泣都有其“潜台词”。一些孩子被忽视,被迫压抑,殊不知“堵不如疏”,日后在冲突情境下,泪水反而决堤难控;另一些则可能形成用泪水引起关注的习惯,以此表达对关心的渴求……
如今已经成年的我们,有了更大的力量和自由度。我们可以试着看见泪水背后的小孩,遥遥相望,温柔地隔空拥抱、抚慰ta,感谢ta的呐喊。毕竟,泪水是在发出信号,提示我们需要更好地照顾自己。
具体来说,糖丸儿可以试着回忆并写下早年与养育者互动的故事。比如,以往的咨询中,有个来访者的记忆是这样的:我正在院子里玩球,突然被绊倒在地,手部擦破了,我哇哇大哭,大人听到声音,从屋子里出来,告诉我不要哭,我说不出的难受,哭得更凶了……
当把这样的记忆写下来,我们就给了它一个出口,进一步地可以与童年的忧伤隔空对话:谢谢你,泪水,我知道你的背后是得到拥抱的愿望,我看见你了,现在的我已经在学习好好照顾自己了。
泪水是我们心灵的“护城河”,并非脆弱的表现。而这一防御功能,也不会无缘无故被启动。通常,冲突中的人或者事情正好在“泪点”上,我们的大脑侦测到了这些危险的“烟雾”,泪腺才会拉响警报。因此,我们可以梳理出哪些信号会触发泪水,升级自身的情绪雷达。
通过回顾冲突中的高频“哭泣场景”,理清哪些人事物会触发警报、让自己泪腺失控吧。是面对特定的ta更难以忍住泪水?还是特定的争吵主题,比如金钱、职场……让我们更难绷住?
比如,有的来访者是这样记录的:我和父母的消费观不一样,为此有很多次不愉快,每次我都忍不住哭泣。我感觉很委屈——小时候想买东西会被说“不懂事儿”,现在好不容易自己赚钱了,我想自主支配我的小金库,为什么还会被批评?父母总说ta们是为我好,可我真的开心不起来。每次一听父母的语气、一见ta们皱眉,我就绷不住了。
从这样的记录里可以发现,是父母的语气、声调,在我们分享购物时批评我们大手大脚……拉响了我们的“泪腺警报”。
糖丸儿还可以试着用图表的方式进行更为直观的日常追踪,在手账本上绘制自己的冲突心情折线图,每次给自己的心情打分(比如0分为超级糟糕,100分为心情最佳),可以配上emoji图标,并用两三句话记录冲突主题、时间、地点、人物、自己最想哭的时刻对方的神态、自己的想法等。
随着记录的变多,我们可以归纳心情的规律,并梳理出冲突中泪水的触发事件。今后再面对冲突,就像是拿着地图行走,能够提前预知心情。
了解了“泪失禁”体质的“前世今生”后,在真实的冲突情境里,如何建起堤坝,不被泪水影响沟通呢?为此,我们需要一些应对装备,避免中断或失控。首先推荐糖丸儿尝试的是“情绪安全屋”。安全屋让我们能够在“泪水将来”时短暂停顿、休整、再出发,而非就此沉默退出,放弃表达。
有的来访者回忆自己冲突的场景,认为泪水让一切都混乱、模糊起来,自己心如乱麻,一边想着“我怎么又哭了?快停下”,一边泪流更凶,恨不得赶紧从对方的眼前逃开。这样的体验还蛮常见的,糖丸儿或许已经观察到,冲突中流泪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一些评价性的想法,比如“完了,ta可能觉得我很奇怪”“这次吵架又要输了,我怎么不能争气一点”……
通常这种评价性的想法并不会让泪水“退下”,还会引发新一轮的不愉快,比如内疚、气恼等。为此,我们可以进入“安全屋”休息片刻再出发。
糖丸儿可以尝试深呼吸等方法。具体而言,在眼眶含泪时,我们可以深呼吸,把注意力从评价和争吵中温柔地带回身体;我们还可以听周围的声音,是风的声音吗?有鸟叫声吗?这些做法会将我们拉出冲突和情绪的风暴,让我们暂时落地,注意到现实环境。
由此,我们与情绪暂时拉开了距离,也停止了“编写故事”。糖丸儿可以代入想象球场上的中场休息,安全屋正是发挥着这样的功能。通过深呼吸等方法,心中的智慧和觉知升起,我们将不被评价性想法和不愉快的情绪裹挟。
看起来都是泪水,背后的情绪却可能大不相同。如果混为一谈,我们会迷失在冲突表达的森林里,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贴上标签,是我们就此明白自己的心意,并能将体会到的东西与对方清晰沟通的前提。
别让泪水模糊了焦点——我们究竟在“哭什么”?糖丸儿不妨尝试准确贴标签。比如,因和朋友冲突而哭泣时,暂停并思考一下,我此时是伤心?愤怒?抑或无助?可能朋友的话让我觉得没被尊重和看见,转念又想到“连ta都不能懂我”……这样也许是愤怒和难过的混合。
同一种情绪也有不同的强烈程度,我们会区分小声啜泣、泪如雨下、涕泗横流、悲愤交加……这些词语的数量印证了感受的丰富与幽微。对此,我们可以用分数量化,如果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感受越强烈,也许我是40分的愤怒和80分的难过。
对情绪正确命名,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糖丸儿可以想象一下“无名之火”与“有名之火”的差异。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一股无名之火”这样的说法,可当火气无名时,我们就没有应对的明确对象。正是因为能命名,我们才能理解自身,并藉由名称让对方理解我们此刻的感受。
有的糖丸儿会好奇,“泪失禁”体质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变化。仅仅是我们自己了解了泪水的缘由和意义似乎还不足够。我怎样才能将背后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不被误解为脆弱,而是在冲突中继续为自己发声、完整表达呢?这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技能,否则容易走进冲突的误区。
曾和来访者讨论其冲突情境,ta们说到自己会在哭的时候感觉承受不住,话也说不到点子上,会偏移话题。这种模式其实蛮常见的,“我难受但我表达不出来,我也很烦躁,所以我拿其ta的事情来跟你对抗”。可想而知,结果往往是冲突的升级、冷战等,泪水背后的需求也不会被看见。
可用的一种方式是托马斯·戈登提出的“我信息”——一种温和的沟通方式,如试着告诉对方“当你说到这件事时,我突然感到有些委屈,觉得好像被指责了,所以忍不住流泪。我们先聊聊这个可以吗?”
使用“我信息”,为的是就事论事,不积压、不压抑,就此刻的感受和想法做及时的反馈。这样一来,就算我们流泪,依然可以“开麦”交流,不因未及时解释被误解,也不失去表达权。
除了泪水突然到来时的应对策略,在日常非冲突情境里,我们也可以刻意练习,让自己的内核越来越稳,更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评价所动摇。
这有点像是通过预演,把表达变成“可练习”的肌肉记忆。就如同学习自行车,都要有一个过程,从歪歪扭扭到成熟稳健,当骑自行车变成了肌肉记忆,我们就愈发得心应手,根本不会去想我第一步要踩哪里,第二步要怎么办。
冲突的应对也可以汲取这样的经验。糖丸儿可以尝试用AI模拟对话,预演可能遇到的冲突,批判性地形成自己的发言稿;我们还可以去看社交媒体上大家分享的表达经验,取取经。这种练习将让我们越来越熟悉冲突情境,发展一种自己的应对风格。
练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还应该运用到面对面的真实情境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可以和信任的人练习“不完美表达”,渐渐变得不易哭,或者就算泪流满面,也能说出我在乎的、我的需求。
我们可以借助好朋友、伴侣等的力量,打造专属“练习场”,在冲突中“打怪升级”。比如,糖丸儿确认与对方的关系是安全的后,可以借着一次小的冲突去演练,仔细体会自己的表达、心情的变化,听到对方说什么、想到了什么,于是开始想哭……试着观察整个过程,哪怕没忍住哭泣,也尝试向对方描述、核对。事后的复盘也是有效的。
随着经验值的提升,糖丸儿或许可以意识到,冲突如狂风过境,纵然会带来破坏,我们也可以共同讨论、搭建和修复。冲突本身不可怕,往往不具有毁灭性,关键在于能够成熟的应对。而最初的练习中,即使是“不完美表达”,也会让我们收获良多。
写成功日记是另一剂良药。推荐糖丸儿记录每一次“没被泪水牵着走”的冲突经验,比如可以在日记本上写下冲突的缘由、触动自己泪点的言语举止、伴随的想法及感受、自己想要沟通的目标,以及如何在想哭的状态下也完成了表达。
每一次的记录,都会增加我们的控制感、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并成为成熟应对未来冲突的信心之源。我们会得出结论,“原来哭着表达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一吵架就想哭是许多人都有的苦恼,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加觉知、稳定内核。不妨回望自己的来时路,拥抱那个曾渴求关怀的自己,感谢“泪水小天使”对我们的提醒,看见“泪失禁体质”的需求、学会有效地沟通所思所想。
相信经过练习,糖丸儿也能够在冲突的应对中更加游刃有余,为关系增加小红花。如果仍然有困惑,也别忘记还有个大后方罩着你,也许你可以预约咨询,找咨询师聊聊,相信会碰撞出一些新的见解。
来源:安慰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