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冰淇淋事业部解散,交了50亿“青春税”,白酒仍求不来年轻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6:30 1

摘要:2025年3月的成都糖酒会上,茅台展位上已经不再有茅台冰淇淋、巧克力的身影。

2025年3月的成都糖酒会上,茅台展位上已经不再有茅台冰淇淋、巧克力的身影。

据经销商透露,茅台冰淇凌事业部在今年2月已经解散,这个曾创造单日250万元销售额的现象级产品,或许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要知道,就在去年同期,茅台冰淇淋业务还在高速发展。

据茅台时空披露的信息,2024年的第一季度冰淇淋营收同比增长239.62%。

谁知一年过后,物是人非。

从2022年5月横空出世,到2025年初黯然离场,茅台冰淇淋部门用3年时间烧掉4.6亿营销费用,却在收割完最后一波流量后,留给市场一个耐人寻味的撤退背影。

这场失败的年轻化实验,不仅揭开了白酒巨头们的转型困境,更折射出传统行业面对时代浪潮时的集体性焦虑。

一、白酒巨头们的青春焦虑症

当茅台把飞天茅台酒倒进冰淇淋搅拌机时,白酒行业的集体恐慌已经肉眼可见。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白酒消费群体平均年龄达到42岁,90后群体消费占比不足15%。

这个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整整一代年轻人正在用威士忌吧和精酿啤酒,为白酒行业画下消费断层线。

头部企业财报数据更令人心惊。

2024年前三季度,茅台、五粮液等六大酒企净利润在全行业占比突破92.66%。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的同时,消费群体老化问题却愈发严重。

茅台冰淇淋的诞生,堪称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

每杯冰淇淋含2%的53度飞天茅台,用66元/杯的定价精准卡位网红甜品区间。

这套打法确实短暂奏效过。

2022年5月,当茅台联合蒙牛推出的茅台冰淇淋上市时,即便被黄牛炒到288元/杯,依然阻挡不了年轻人“冲动下单”,在社交平台晒出九宫格。

但这种虚假繁荣,像极了爱情电影里的露水情缘,当猎奇心消退后,复购率断崖式下跌至不足3%。

2024年7月北京商报记者调查走访时发现,在金融街购物中心B1的Ole精品超市中,仍有大量2023年6月生产的临期冰淇淋滞销,而此类产品保质期仅为12个月。

泸州老窖的香水、五粮液的文创雪糕、茅台的咖啡和巧克力,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的跨界产品,实则是传统酒企面对时代巨变的应激反应。

某头部券商研报显示,2023年19家上市酒企在年轻化转型上的投入超过50亿元,但带来的直接收益不足8亿。

二、流量狂欢背后的商业悖论

茅台冰淇淋的操盘手们可能没算清一笔账:要维持冰淇淋2%的茅台含量,每吨原料成本高达12万元。

这导致其毛利率仅有28%,远低于传统白酒90%的暴利空间。

当经销商发现卖100杯冰淇淋的利润还不如卖1瓶茅台酒时,渠道端的溃败早已注定。

2024年第一季度看似亮眼的239.62%营收增长,实则是通过疯狂铺设34家旗舰店、96家体验店和76家快闪店实现的规模幻觉,单店坪效从2023年的日均2.3万元暴跌至2024年底的不足8000元。

很显然,跨界联名的魔法,在Z世代身上逐渐失效。

小红书数据显示,带#茅台冰淇淋#话题的笔记中,"智商税"、"酒精消毒"等负面关键词占比从2023年Q1的7%飙升至2024年Q4的43%。

年轻人开始用表情包调侃:

"花70块吃酒精冰淇淋,不如直接买瓶江小白,兑光明奶砖。"

这种认知转变,直接反映在销售数据上。

虽然2024年Q1茅台冰淇淋营收同比增长239.62%,但同期营销费用也暴涨412%,单位获客成本大幅提升。

更致命的是品牌价值稀释。

德勤咨询的调研显示,茅台在18-25岁群体中的品牌认知度确实从22%提升至39%,但高端形象评分却从9.2分下滑至7.1分

当大学生们把茅台和冰淇淋、咖啡以及酒心巧克力划等号时,那个需要攒三个月工资才能买来送礼的"液体黄金",正在跌落神坛。

这种反噬效应甚至波及主业,2024年飞天茅台散装批价从年初的2600元跌至2375元,渠道库存积压量同比增长30%。

三、年轻化迷局里的认知错位

简而言之,“茅台们”或许误解了年轻化的本质。

相关咨询报告指出,Z世代对高度白酒的抗拒,并非来自口感或形态,而是对酒桌文化的本能抵触。

当年轻人用"社恐"自嘲时,他们真正拒绝的是权力规训式的劝酒文化。

白酒企业试图用冰淇淋讨好年轻人,就像给厌恶跑步的人送跑鞋,完全搞错了痛点。

日本清酒品牌獭祭的转型轨迹,很值得中国酒企参考。

通过开发23度起泡清酒、清酒冰淇淋等产品,獭祭成功将消费场景拓展到下午茶和闺蜜聚会,但始终坚持30%以上的酒精度。

这种"形变神不变"的策略,使其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率三年提升17个百分点。

消费场景的错位更为致命。

茅台冰淇淋旗舰店的选址多在高端商场,与喜茶、奈雪等新茶饮品牌贴身肉搏,却忽略了冰淇淋作为冲动型消费品的本质。

对比哈根达斯在便利店渠道78%的终端覆盖率,茅台冰淇淋过分依赖体验店模式,导致消费场景与目标人群严重脱节。

数字化转型的滞后,更暴露传统酒企的软肋。

虽然茅台推出i茅台APP试图打造私域流量,但其会员系统复购率仅25%,远低于泸州老窖"窖龄酒"社群18%的转化率。

五粮液借助数字化营销精准触达高端客户看似成功,实则90%的活跃用户仍是原有经销商体系成员。

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数字化,不过是把线下渠道矛盾搬到了线上。

四、白酒年轻化的生死突围

消费趋势的演变,也正在倒逼行业变革。

2024年老酒拍卖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38度、42度中度白酒增速超过传统高度酒,健康化、低度化已成不可逆趋势。

通过价格下探至700元区间,茅台1935实现120%销量增长,五粮液低度系列在长三角地区餐饮渠道占比突破35%。

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年轻化,不如重构产品价值内核。

渠道革命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1919酒类直供的数据显示,其线上平台95后用户占比达38%,但这些年轻人购买的多是200元以下的果酒和预调酒。

当传统酒企还沉迷于机场免税店和烟酒店渠道时,年轻人们正在直播间用"秒杀价"重构酒水消费逻辑。

洋河"梦之蓝"私域会员贡献60%线上销量、酒仙网自有品牌毛利率达40%的案例表明,渠道融合与私域运营才是破局关键。

文化叙事的重构,或许能打开新天地。

郎酒"青花郎"通过老酒故事提升15%溢价,汾酒借"牧童遥指杏花村"的IP打造沉浸式酒旅体验,这些尝试正在改写白酒的价值认知。

对比日本清酒通过RFID技术实现从酿造到零售的全流程溯源,中国白酒的品牌叙事仍停留在历史典故层面。

如果能将工艺价值转化为年轻群体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五、50亿学费买来的认知重构

站在2025年回望,茅台冰淇淋的退场或许是个标志性事件,它宣告了简单粗暴的"白酒+"模式彻底破产。

这场耗资50亿的青春税,至少教会行业三个残酷真相:

流量泡沫撑不起第二曲线。

酱香拿铁首日1亿销售额的狂欢,掩盖不住3个月后70%门店停售的落寞。

跨界产品若不能融入主品牌价值链,终将沦为营销部门的KPI道具。

年轻化≠低龄化。

90后商务人群年均白酒消费金额达1.2万元,他们需要的不是冰淇淋,而是摆脱酒桌文化束缚的消费场景。

抓住"新商务"人群的社交货币属性,比讨好大学生更重要。

品类创新必须服从商业本质。

日本清酒通过23度起泡酒打开女性市场,毛利率保持在65%以上,江小白表达瓶用文案创造情感溢价,这些都是产品逻辑的成功。

而白酒冰淇淋从诞生就违背了冷饮追求新鲜度、便利性的行业规律。

茅台用三年时间证明,往冰淇淋里倒茅台容易,往年轻人心里倒茅台难。

这场失败的实验,或许会像二十年前的"白酒金箔"一样成为行业笑谈。

但它留下的拷问仍在回荡:

“当年轻人们连白酒味的冰淇淋都不愿买单时,他们真的会为那口辛辣的液体买单吗?”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尚未被酒桌文化污染的星空露营地里,藏在年轻人自发组织的微醺派对上,藏在等待被重新定义的"饮酒自由"中。

#茅台冰淇淋#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