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休学潮来袭,孩子非要逃离学校,这代家长决定行动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6:16 1

摘要:之所以说有些大胆,是因为李女士的女儿因学习压力确诊了抑郁症,每迈出一步,对于女儿来说都异常艰难。

“我今年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带女儿去看看海。

之所以说有些大胆,是因为李女士的女儿因学习压力确诊了抑郁症每迈出一步,对于女儿来说都异常艰难。

但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带女儿散心的机会,李女士想试试,说不定在旅行中,女儿会慢慢变好呢?

事情远比她想的要好,女儿在旅行的过程中,收获了已经长时间没有过的愉悦心情。

图片来源:小红书@天使乐乐

旅行结束后,李女士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很开心的是,这次好像我选对了,女儿很开心。”

李女士女儿并非个例,《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揭示,53.85%的情绪障碍青少年曾经历休学,平均休学次数达 1.71 次。

而和李女士一样,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厌学和社会的内卷时,决定不卷了,要带孩子休息一下。

尽管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当下看来可能有些格格不入,但未来是未知的,他们或许已经做了对的选择。

1休学一年开启一场旅行

有这样一群家长,他们希望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于是带上孩子去旅行,全家一起gap。

像是在今年,一对夫妇就让孩子休学一年,开启一场全世界的旅行。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个听上去有些离经叛道的决定,休学一整年,孩子们跟不上同龄人的节奏怎么办?这一年只靠自己来教育孩子,耽误了孩子怎么办?

和其他想要带孩子出门旅行的家长一样,他们也面临着这些问题的困扰。

但转念一想,孩子厌学,在学校学不进去,回到家又为了作业鸡飞狗跳,既然如此,不如试试出门旅行,说不定反而有用。

不过,这个一开始看似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的决定,却在真正出发后让他们觉得无比值得:

在旅途中,他们由孩子来做功课、做攻略和路线规划,这些充实的日程让孩子逐渐忘记了学校的烦恼。

到旅行结束的时候,孩子一开始因为学习成绩而逐渐丢失的自信,也在重新回来。

他们也去了全世界很多历史遗址以及博物馆,慢慢地,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去看待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当爸爸在旅途中问孩子,“你觉得历史是什么?”

孩子说:“我觉得事情本身就是历史。”

老师在课堂上反复重复孩子都未必能够get到的体会,却在旅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悟到了。

孩子爸爸说:“我并不指望孩子们经历一年,就脱胎换骨了。教育是细水长流的东西,并不会立竿见影,但做过的事情,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经意地显露出来。

同样,辽宁的徐先生带着儿子,开着一辆拖挂式房车,从辽宁丹东出发。途经山海关、洛阳、西安等地,全程4000多公里,父子俩朝着云南丽江出发。

和很多孩子一样,儿子不想在学校里读书,因为这件事,父子二人还发生过不少争吵。

考虑到父子之前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徐先生决定换种方式教育孩子:“儿子不愿意读万卷书,那我就带他行万里路。”

图片来源网络

比起孩子荒废学业,他担忧的是孩子的人格培养,同时,他更加担心这种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他教儿子摄影,鼓励孩子写日记。父子俩曾经因为学习问题产生的争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处于陌生环境中的一种互相陪伴与关心。

有人问徐先生,如果孩子玩了回去之后更厌学了怎么办,他说:

如果孩子更厌学,但他爱上摄影了,我可以教给他,让他拥有一技之长。

如果孩子通过一路上的游历更爱学习了,那就回去学习。

图片来源网络

带厌学的孩子去旅行,家长这一超前的教育观念,看似背离了社会铺好的那条轨道,但细想来,却又让孩子在旅程中转变了心态。

也带给他们很多稀缺的好奇心,和对这个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慢慢地到旅行后期,这些家长发现,厌学这件事,已经不再困扰孩子,这个词似乎早已从孩子和家长的日程中慢慢消失了。

他们似乎找到了和厌学这个难题和解的方式。

可能有家长会说,让孩子不上课去旅行,是耽误了孩子,是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观念,即为了“玩”可以占用做正事的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

但我们也会思考,什么才算学呢?什么才算正事呢?去见识这个世界就算是不务正业吗?

或许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孩子得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去谈学习,旅行无疑能够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

而且,学习并不只有学校和课堂才算学习,旅行对孩子视野的开阔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正如有的家长所说,“我们害怕的不是休学,而是青少年生长的停止。”

的确,所谓的“耽误”和“荒废”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在旅途中调整了状态,获得成长、增长见识,就不能说毫无收获。

2在运动中孩子可以尽情地撒野

让孩子改变厌学状态,除了旅行,还可以通过运动。

有的家长选择在周末、节假日带着孩子去运动、去爬山、去露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接触着自然,感受着清新的空气。

图片来源:小红书@大山里的阿尼格

两年前,因为孩子的视力问题和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李先生决定带着孩子一起户外徒步爬山。

期间,他给孩子停掉了所有的兴趣班,本来只是一次尝试,想让孩子亲近自然,在学习之余能够小小放松一下。

但李先生没想到的是,在每周固定的户外爬山过程中,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我渐渐发现,这不仅是一场体力的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徒步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些困难不像那些遥远的人生挑战,只是一个个尽力往上够一够就能克服的困难,相比之下,孩子更能在解决问题时找到自信心。

李先生告诉孩子:“人生就像徒步,时而平坦,时而崎岖,但只要坚持下去,每一次都是力量的积累。”

不同于书本上空洞和抽象的道理,李先生行胜于言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今天,遇到一个斜坡,孩子竟然主动提及:想挑战,我说没关系啊,我们就是来爬山的。”

和李先生一样,一对育有两个孩子的夫妇平常也会带孩子去户外徒步,但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陪伴孩子去度过一些亲子时光,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的一生,能这样陪孩子同行的日子又有多长呢?这些陪伴的时光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

图片来源:小红书@方小墨

有网友这样说到:

“露营、骑车、爬山,看似费钱,实则省钱,省去了内耗,就是最大的省钱。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的孩子总是习惯了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过度的内卷让他们失去了强健的体魄,失去了和朋友家长的相处的时间、情感的联结。

在大自然里,孩子可以尽情的撒野,可以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在那里,他们是鲜活的、健康的、有生命力的。

同样,运动给孩子带来的坚韧,也有助于调整他们现在因为内卷而焦虑的心态

“更加的坚韧,同时也没那么急躁,如果你急于登这个山,那就走不了后面的路,着眼于脚下。”

图片来源网络

当把视野从学校和课堂延伸到这个世界,延伸到大自然,就会发现,困扰家长和孩子已久的厌学,已经开始慢慢迎刃而解。

3在阅读里忘记焦虑和烦恼

和运动一样,阅读也能够缓和孩子的厌学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种治愈抑郁和焦虑的疗法——阅读疗法。目的是让孩子在大脑不受累的情况下用书籍里有趣的东西替代掉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

正在上高中的小李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感到焦虑,经常整夜整夜都睡不着觉,心理医生建议他去读一些比轻松幽默的书,例如《奇妙大自然》、《食事》等等。

图片来源:《食事》

小李回去后,闲来无事翻开了《食事》,发现里面讲了很多和饮食有关的故事,相比较于枯燥的文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逃离了那些学习上的焦虑和烦恼,进入到了一个被美食填满的世界。

尽管距离心理状态调节到完全健康的程度还需要很长时间,但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小李的厌学渐渐得到了治愈。

除了能够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旅行、运动一样,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融洽的家庭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图片来源:小红书@七七的读书札记

同时,那些短期内看似没有投入产出比的课外书,也给孩子带来了伴随他们一生的影响。

如果说走出室内去接触广袤的自然是去看到世界原本的样子,那么钻入书籍里去阅读那些超越时空的文字,就是去让孩子触碰更广阔的思想。

作家马伯庸在网络上分享和儿子一起重读《出师表》,每天睡觉之前,他都会陪儿子一起背一段《出师表》。儿子一边背,马伯庸一边逐字逐句地讲解:

“你知道益州在哪里吗?就是现在的四川,三国时候蜀国就在那里......”

图片来源网络

本以为会是枯燥的内容,但出乎意料的是,儿子兴致很足,而且每天都能够坚持下来。

在快背完的时候,马伯庸问儿子:“你觉得诸葛亮这个人忠心吗?”

儿子的回答让他很惊讶:“我觉得诸葛亮像爸爸,因为《出师表》里有好多诚宜啊、宜啊、不宜啊——这不就是,你应该做什么和你不应该做什么吗?你每次送我上学,在车上也是这么讲话的。”

儿子就这样在愉快的氛围里,学完了《出师表》,理解了文言文,并且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逐渐紧密。

在今天内卷的大环境下,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厌学,无时无刻不把孩子捆绑得喘不过气来。

但学习不是一味卷无意义的做题时间,与其告诉孩子“再坚持一下就会好了”,不如告诉他们“不想学就休息一下吧。”

图片来源网络

旅行、运动,抑或是看一本课外书,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休息方式,都在无形之中为孩子做“心灵按摩”

适当的休息不会让孩子被“淘汰”,相反,那是支撑他们不断健康成长的动力所在。

不妨从最近开始,休息一下~

参考资料:

[1] 三联生活周刊|带着三个孩子休学一年,一个中产家庭的教育实验

[2]凯叔讲故事|父亲辞职带14岁厌学儿子游走中国:当孩子不想上学,给他这两样东西!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