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州的集市发展历史悠久,自宋朝起便已形成一定规模,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演变,逐渐构建起以城区集市为核心、周边乡镇圩场为重要组成的商贸网络,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集市各有其特色与功能。
雷州的集市发展历史悠久,自宋朝起便已形成一定规模,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演变,逐渐构建起以城区集市为核心、周边乡镇圩场为重要组成的商贸网络,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集市各有其特色与功能。
雷州人称赶集为“趁圩”。集市是农村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国之北称集,国之南曰圩,《易•系辞》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的就是远古集市的盛况。
宋朝时,雷州城就已有功能明确的集市街区。卖鱼街是东海鱼的集售地,专门交易海产品,依托临海的地理优势,成为当地渔业产品流通的重要场所。
比如,曲街聚焦山货、药材及雷州本地特产的交易,汇聚了周边山区的各类物产,是陆地特色产品的主要集散地。镇中街则以绵纱、土布为主要交易商品,反映出当时雷州纺织手工业已具备一定规模,需要专门的街区来满足其流通需求。
到了明朝,雷州城南的雷州港成为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这一变化极大地推动了雷州城集市的发展。
原本的卖鱼街与关部前街连成一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鱼类交易,转而成为始发港货物的转销地,交易商品种类大幅丰富,涵盖大米、大豆、山货、药材、鱼干、土布、瓷器、竹器等,既有农产品,也有手工业品和海产品,成为连接港口贸易与内陆流通的关键枢纽。
清朝时期,清政府为加强对雷州港和卖鱼街出口商品的管理,在卖鱼街南设立海关,受此影响,卖鱼街市场整体南移至关部前街,被称为城外市场。
这一调整进一步规范了商品交易流程,使集市与海关、港口的联动更为紧密,提升了商品流通的专业性与有序性。
民国时期,雷州城的集市主要集中在城外的卖鱼街和城内钟楼里的大新街,延续了此前综合性交易的功能,仍是区域内各类商品流通的重要场所。
除了城区集市,雷州周边乡镇也分布着众多圩场,这些圩场多兴起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且各有其独特的圩期、商品类型与辐射范围。
沈塘圩位于城区北10公里处,自清顺治十二年(1655)兴起,农历每旬三、六、九为圩期(即每月初3、6、9及13、16、19、23、26、29日,依农历而定),是雷州北部的一大集市。民国初年,这里的蒲草业已颇具规模,吸引了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商人长住,专门收购蒲织品,使其成为区域蒲草制品交易的重要节点。
客路圩在城区北面偏西20公里处,始兴于清光绪初年,当时名为发尾圩,建国初改称客路圩,农历每旬二、五、八,十为圩期,其中十为添加的小集,故有“二五八添十”的说法。这种圩期安排源于古代农村集市交易的传统习俗,通过固定日期避免相邻集市交易时间重叠,确保买卖双方有更多交易机会。
民国时期,这里的花生、芋头声名远扬,远销至广州、北海、香港等地,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外销的重要渠道。
杨家圩地处城区西10公里,清乾隆十年兴起,农历每旬三、六、九为圩期。民国时期,杨家的蒲织品和杨家米凭借优良品质,不仅在本地畅销,还远销至广州、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拓展了区域外的市场。
纪家圩位于城区西54公里,始兴于明末清初,农历每旬二、五、八、十为圩期。民国时期,这里的鸟市已形成一定规模,每年农历十、十一、十二月,大量自北南飞的鸟类在此汇集休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捕捉机会,期间上市鸟类达50多种、30多万只,主要销往本地及遂溪、太平、东海岛、坡头、湛江、广州等地。不过,现在鸟类已经成为保护动物,不能抓捕。
企水圩在城区西53公里外,是一个港口市场,每天都是圩日,始兴于清嘉庆年间,当时称急水埠,民国时期改称企水圩,以海产品交易为核心,依托港口优势,成为周边海产品流通的重要场所。
松竹圩位于城区西南6公里处,也称山门圩,农历每旬二、五、八、十为圩期。民国时期,这里上市的商品丰富,包括迷信品、竹制家具、竹制鱼具、竹制农具、木制家农具、副食品、三鸟、耕牛等,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
南兴圩在城区10公里处,清嘉庆元年(1796)始兴,最初只有2幢竹木市亭,农历每旬三、六、九为圩期。民国21年(1932),竹木市亭被改建为4幢砖瓦市亭,总面积达1430平方米,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主要上市商品有三鸟、耕牛、稻谷、花生、竹木制品、布匹、蔬菜等。
龙门圩地处城区南30公里处,始兴于民国7年(1918),农历每旬二、五、八、十为圩日,当时上市的商品包括土产山货、大米、花生、土糖、西瓜等,以本地农产品交易为主。
英利圩位于城区南49公里处,是雷州最南的一个大圩,明崇祯2年(1629)始兴,农历每旬三、六、九为圩期。民国时期,这里交易的山货种类丰富,涵盖野生药材、野生动物及兽皮类,同时还有柴头薯、木薯、山姜等土特产,是南部山区物产的重要集散地。
北和圩在城区西南61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始兴,农历每旬三、六、九为圩日。民国时期,北和的蒜种、葱种就已颇具声誉,远销至北海、广州等地。建国后,北和葱种产业进一步发展,销售范围扩大到上海、合浦、高州、海南等地。
乌石圩位于城区西南76公里处,是雷州西南地区最大的港口市场,也是广东省著名渔港,每天都是圩日,始兴于明洪武年间。清朝时期,乌石的海产品交易已具规模,鱼干远销越南、新加坡、香港等地。民国时期,香港、台湾、广州、厦门等地的商人纷纷在此设立鱼庄,专门收购鱼干、鱿鱼等海产品,再通过海运销往外地。
覃斗圩在城区南偏西68公里处,始兴于清光绪元年,是雷州兴起较晚的圩场,农历每旬二、五、八为圩期。由于当地经济相对落后,从圩场兴起到建国初,上市商品较为单一,主要是鱼肉类和一些竹木家农具,仅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东里圩地处城区东南55公里处,民国27年(1938)始兴,农历每旬一、四、七为圩期,以海产品交易为主。东里的鱼产量大,且以营养丰富、口感爽口闻名,吸引了周边地区的采购者。
调风圩位于城区东南54公里处,明末始兴,农历每旬三、六、九为圩期。清朝时期,这里就有2幢总面积100多平方米的竹木市亭,主要上市商品包括竹木家具、农具、薯类、油茶、香茅油、食糖等。民国时期,调风的沙虫汤成为当地特色风味食品,声名远播,每年上市沙虫达100吨。
雷高圩在城区东南12公里处,清顺治年间始兴,农历每旬二、五、八、十为圩期,主要上市商品有海鱼虾类、猪肉、蔬菜、竹木家具、农具、网具等。
民国时期,这里有2幢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竹木市亭,1950年接收旧市亭后,由于南渡河海堤的建设工程持续近20年,雷高圩逐渐成为南渡河堤建设者的粮食、蔬菜、畚箕、手推车等物资的供应地,功能进一步拓展。
雷州的集市体系既承载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商贸需求,又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与物产特色。城区集市随港口发展、政策调整不断升级,从宋朝的专业街区逐步成长为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
乡镇圩场则依托各自的区位与物产,形成了 “靠海圩场重海产、山区圩场重山货、平原圩场重农产” 的差异化格局,部分圩场的特色商品还突破地域限制,远销省外乃至海外。
这些集市不仅是物资流通的场所,更见证了雷州地区经济社区发展的脉络,是当地历史商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人文雷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