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鬼节”不是恐怖片,而是广西人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团圆局”。农历七月十四这天,全广西提前按下“暂停键”:商铺关门、泳池歇业、大街上空荡得只剩香火味——广西人把中元节过成了自己的“感恩节”。
“鬼节”不是恐怖片,而是广西人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团圆局”。农历七月十四这天,全广西提前按下“暂停键”:商铺关门、泳池歇业、大街上空荡得只剩香火味——广西人把中元节过成了自己的“感恩节”。
宋朝末年,为避兵乱,先民把十五的祭祀提前到十四,一提前就是八百年。如今,当全国在十五“烧纸”时,广西人已经吃完鸭子、送完祖先,安心睡大觉。
凌晨三点,柳州海吉星市场灯火通明,十万只鸭子同时“嘎嘎”叫响中元序曲。柠檬鸭、啤酒鸭、白切鸭、烤鸭……广西人一年只等这一顿“全鸭宴”。传说鸭子是祖先灵魂返乡的“摆渡车”,更是镇压游魂的“神器”——“鸭”谐音“压”,一口下去,晦气全消。
七月初八,家家户户大扫除、“接祖”回家;一日三餐先供香,再动筷;七月十四半夜,全家起床“第一次祭拜”;十五“送祖”,纸屋、纸衣、纸钱一把火,照亮先人返程路;十六嫁出去的女儿拖儿带女回娘家,壮族人把中元节直接叫“团聚节”。
桂林资源县,唐宋遗风犹在。夜幕降临,资江两岸万人空巷,一盏盏柚子灯、荷花灯载着思念顺流而下,把“鬼节”过成了“人间银河”。老人说:“灯漂得越远,祖先越保佑来年顺风顺水。”
老一辈叠元宝、手作纸屋,年轻人扫码“云烧纸”、直播放河灯。76岁的钟婆婆一边叠金元宝一边笑:“只要子孙记得,形式可以新潮,心意不能丢。”
当最后一盏河灯隐入江心,广西的“七月十四”悄然落幕。这里没有惊悚,只有思念;没有迷信,只有传承。中元节,是广西人写给祖先的一封“家书”,也是留给后代的一本“文化护照”。明年今日,你愿不愿意来广西,吃一口柠檬鸭,放一盏河灯,陪他们一起过“鬼节”?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