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力是软肋。出海的是木帆船、机帆船,约300多条,多为民船。甲板窄,缺冲锋舟,缺拖船。火力支援靠岸炮和轻炮,覆盖有限,弹药带不多。
登船前,很多连队把猪羊抬上去。新印的人民币也装箱。气氛像在庆功。没人想到,这一步已经错了。时间是1949-10,地点去金门。
厦门刚解放,战线压到海边。国民党退到台湾,但固守厦门外侧的金门。岛不大,位置要紧,挡在厦门和台湾之间。胡琏兵团增兵,守得很硬。
28军情况不整。军长朱绍清病在上海,政委陈美藻在福州忙接管,参谋长又调走。临时指挥落在副军长萧锋身上。他得顶上去,没得选。
士气很高。问题也在这。解放军擅长陆战,海上经验薄。海空力量不足,火力保障不全。大家还是觉得金门比厦门小,应该顺手拿下。
运力是软肋。出海的是木帆船、机帆船,约300多条,多为民船。甲板窄,缺冲锋舟,缺拖船。火力支援靠岸炮和轻炮,覆盖有限,弹药带不多。
10-25夜里起航。潮汐和东北风一起上。船队队形很难保持。不少船被吹散,误入滩涂礁区。无线电联络出问题,岸上难以统一指挥。
古宁头、北山一线,守军早有工事。铁丝网、机枪、迫击炮都在位。岸上还来回穿插美式轻型坦克。反击快,打穿几处滩头。
岛上战斗拖到10-27。多股部队被分割。弹药补给断,后续批次难以上滩。能打的就地抵抗,退路没有。最后被俘与阵亡加起来超过9000人。
失败不是一个口子漏水那么简单。是链条断了多处。情报不细,潮汐掌握不准,船只准备不够,指挥链临时化,后装与火力都跟不上。
11-01,在厦门老虎山洞开总结。萧锋第一个发言,认错,要求重处分。叶飞也担责。粟裕给北京发报,说责任在他。陈毅电示安抚,但说到位要整。
处分下来很重。萧锋连降3级,成了副师长。这在队伍里少见。他没申辩。去海边捡回漂来的军装布片。那些布片是活生生的损失。
技术角度看,问题很明确。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缺登陆艇,缺无线电台,缺火力压制。海上突击就变成硬闯。遇到装甲和固定火力点,伤亡就高。
战略层面看,金门保住了。台湾防线稳住。台海格局定住一段时间。随后1954-1955第一次台海危机,1958“八二三炮战”,都绕不开这个岛链。
部队也在调整。1950解放海南岛,换了打法。先勘潮,反复演练,渔民带航路,船只改装,火力集中打点。时间窗口卡紧。最后一举成功。
战术改进带来组织变化。海军建设加速,陆海协同变成刚性需求。两栖条令、舟桥与登陆器材成批补齐。侦察与气象被提到前面,不再当附件。
人还要往前走。1955-09-27授衔,萧锋拿到大校。他没抱怨。被分到装甲兵,从零学。学图纸,学战术,进车间,进靶场,跟年轻兵一起练。
有人在会上点他以前的错。他不吭声,继续把精力压在部队建设。1959国庆,装甲方队过天安门。那时的中国坦克部队,已经站得稳了。
1961,萧锋晋升少将。比1955晚了6年。外界看是回补,他自己心里知道,仗吃过亏,这份军衔来得不轻。他没把那一页翻过去。
他写日记,写了64年。从红军路上,到晋察冀山沟,再到海边的夜战。后来出书,《长征日记》《回顾金门登陆战》。没有粉饰,只有细节和反思。
他在书里写得直。明知准备不全,还强攻。仓促上阵,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话不多,但意思很硬。他宁可让人记住这段失败。
1983,金门战役被俘官兵待遇恢复。他去看老战友,握手,说总算有个交代。1991-02-03,他在北京去世,75岁。到还是在念金门。
把视角拉回现在。登陆作战怎么走?不是拼情绪。要靠情报系统,靠气象海象,靠电子战压制,靠立体投送。海、空、火、网一起做,误差更小。
这场战役,留下的不是一句空话。留下的是时间表、潮汐表、弹药表。也留下一个人的选择:不推锅,先补课。他把错写在纸上,部队把对策装进装备里。事就变了。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