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上的桂系——扩张型地方主义的思考(吕芳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8:03 3

摘要:一如许多民国史上的政治派系,当事人多半否认有政系名分。李宗仁、白崇禧的口述史,都不承认有“桂系”,但承认有“桂军”,不过,当时人包括蒋中正(日记)及后来的历史学者,都认为“桂系”在民国史上纷演了一定的角色。

一、“桂系”有新旧之分

一如许多民国史上的政治派系,当事人多半否认有政系名分。李宗仁、白崇禧的口述史,都不承认有“桂系”,但承认有“桂军”,不过,当时人包括蒋中正(日记)及后来的历史学者,都认为“桂系”在民国史上纷演了一定的角色。

“桂系”是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军系之一,以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为界,有旧桂系与新桂系之分。旧桂系以陆荣廷为首,势力及于两广且湖南,主要人物是陈炳焜、谭浩明、莫荣新、沈鸿英等。

辛亥革命后,陆荣廷先后任广西副都督、都督。民国三年又兼任民政长,将省会由桂林迁南宁,打着“桂人治桂”旗号, 独揽广西军政大权。民国五年三月乘护国之役,宣告广西独立,并向湖南进军。七月派兵入广东,进而任广东督军。次年陆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两广巡阅使,其部属谭浩明、陈炳焜分任广西和广东督军。从此操纵两广军政大权, 把桂军扩充到五万人, 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一派军事势力。

陆荣廷

民国六年七月,段祺瑞执政,不恢复国会同时又否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先生揭起护法旗帜时,陆荣廷等桂系军人一面利用护法名义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派兵入湖南参加护法战争,一面又与吴佩孚等直系势力暗中谋和,并利用属政学会分子的国会议员,改组广州护法军政府,排斥孙中山出广东,把持了军政大权。民国九年八月驻闽粤军在孙中山号召下回师广东,到十月下旬,桂军战败退出广东。次年六月,孙中山动员粤、滇、黔、赣各军入桂讨陆。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战,粤滇各军占领南宁和桂林,陆荣廷逃往上海。民国十一年陆荣廷的旧部林俊廷、韩彩风等利用陈炯明叛变的时机,以“自治军”的名义,占据广西的城乡和要地。九月陆荣廷回龙州就任北洋政府任命的“广西边防督办”,次年十二月又进南宁就任“督理广西军务”,企图恢复旧桂系的统治。民国十三年一月,中国国民党改组后,两广革命形势日益发展。驻在梧州一带的桂军首领李宗仁和黄绍竑,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领导,分别就任“广西讨贼军总指挥”和“定桂军总指挥”的职务,通电讨陆,率部于六月占领南宁和左右江各县。不久陆荣廷再次通电下野,逃离广西。次年沈鸿英也在桂林等地被击溃,至此,以陆荣廷为首领的旧桂系统治时期宣告结束。

旧桂系军将领刘震寰曾率部参加驱逐陈炯明,留驻广东境内,并把持了一部分军政和税收大权。民国十四年刘与滇军首领杨希闵发动推翻广州革命政府的叛乱,六月中旬被广东革命军队消灭。此后,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为首的陆军,长期统治广西,并以这里为据点与蒋中正等在政治势力上进行竞逐,被称为“新桂系”。

二、“新桂系”的崛起与发展

“新桂系”,从民国十四年到三十八年统治广西二十五年,其间并曾统治过安徽十三年,湖北一年多,李宗仁回忆录中“戡平八桂,问鼎中原”即此之词。新桂系前期(民国十四—十九年),主要领导人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时期。后期(民国二十—三十八年)是李(宗仁) 、白(崇禧)、黄(旭初〕时期。二十五年间,即以广西为进攻退守的根据地。这段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民国十四—十八年,桂系是投入国民革命的第一支地方队伍,举兵参加北伐的第七军一路北上,稍后更缔造了龙潭之役的佳绩,赢得“钢军”称号,新桂系开始在全国舞台上亮相。民国十六年国民党发生宁汉分裂,桂军妥协双方,出现了新桂系的政治巅峰时期,也大胆的第一次逼退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民国十七年初新桂系掌握了粤、桂、湘、鄂四省,军队由两万多人增加到五万多人,地盘“由南面的镇南闯到北面的山海关”,他们自豪的认为缔造了“桂系帝国”,军队势力比只到天津的太平军走得更远。

广西三杰

(左起:黄旭初、李宗仁、白崇禧,徐悲鸿绘)

第二阶段是民国十九年到二十六年确定角色期,从帝国之梦走向“新广西”之路。民国二十年三月, 两广因汤山事件而结盟。这时,南京中央也等着看地方主义挂帅之新桂系的作为。早在民国十八年春,蒋中正在南京召开编遗会议,意在削减地方军事集团的兵力,蒋桂就已首先出现冲突。南京中央讨伐李、白,利用新桂系与湖北人的矛盾,使桂系李明瑞阵前倒戈,使新桂系的第四集团军溃败,李、白只身潜回广西,依附留守广西的黄绍竑第十五军,接着桂系受中央军与粤军夹击,李、白、黄不得不流亡海外。民国十八年九月底,因广西政局变动,三人又潜回广西,适逢北方冯玉祥、阎锡山,加上国民党内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合作发动反蒋,新桂组“护党救国军”'遥相呼应。次年四月,中原大战再尝败绩。此后黄绍竑转到南京政府,他在桂系的位置,便由黄旭初取代。民国二十年二月,南京发生胡汉民汤山事件,西南以两广为中心,联成一气,形成国民党执监非常会议,并另立国民政府,共同反蒋。逮九一八事变起,宁粤息争下,蒋中正被迫第二次下野,粤桂与南京表面上统一。民国二十五年六月, “两广事件”(六一事件)爆发,中央的优势,迫使粤陈(济棠) 瓦解。九月初,桂宁息兵罢战,南京国府明令李宗仁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白崇禧为军委会常委、黄旭初为广西省主席, 宁桂对峙结束,中央力量入桂,广西也丧失了过去的自主地位。一九三○年代初,新桂系领袖己认识到他们的实力还不足以越出广西境外,开始埋头地方建设,他们认为“共产主义不值得考虑,资本主义不可行,只有三民主义才符合实际”,因此追随孙中山“建国大纲”的方向, 以军事为基础,以安定自保为前提,展开连串建设事业。他们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决心把广西带向近代化。虽说广西的贫穷,行政人才的缺乏,大大限制可能的发展,但一个“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的地方匪患绝迹,地方安定,经济稍见改善“广西帝国”俨然成形。新桂系的根据地,有如张学良的东北、阎锡山的山西、陈济棠的广东,稳定了地方之后,不时伺机向中原发展势力。

第三阶段是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发生到民国三十八年,属效命中央时期。事实上, 一九三○年代,日本已不给中国中央或地方太多喘息的机会。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广西在短期内将原来十四个团的常备军,迅速扩编到四十八个团,编成第十一、第二十一两个集团军,不久又编成第十六集团军。八月下旬,第二十一集团军即开赴抗日前线的徐州、海州一带。自此, “新桂系”部队转战于沪、苏、浙、皖、鄂、豫、湘、桂等地的抗日战场,和其他中国部队一起,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先后参加了闻名中外的淞沪、台儿庄、徐州、武汉、桂南、随枣、桂柳等会战。李宗仁、白崇禧亲自指挥有新桂系部队参加的台儿庄大战,毙伤日军两万余人,缔造大捷光荣纪录。

联袂指挥台儿庄大战时的李宗仁、白崇禧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决定战区司令长官兼任一个省的主席,以利军政合作抗战。安徽省属第五战区管辖,民国二十七年一月,李宗仁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其后,因新桂系军队的两个集团军总部(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驻安徽省境內,集团军总司令廖磊、李品仙、夏威、张义纯相继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新桂系因此统治安徽省长达十二年。

李宗仁、白崇禧在抗日战争中,部队由几万人发展至十几万人,比战前增加一倍多;并利用抗战扩充高级机构和地盘,除原有的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广西省政府外,增加了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军训部、三个集团军总部、安徽省政府,军政人员大大扩增。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任北平行营主任,行营辖十一、十二两个战区、五省三市,白崇禧出任国民政府第一任国防部长,地位显赫。民国三十七年三月,中华民国第一届总统、副总统选举, 李宗仁不顾蒋中正的反对,参加副总统竞选,最后得到的选票竟超过了为蒋全力支持的对手孙科,于四月二十九日当选副总统。蒋中正与新桂系的紧张关系又加剧了。六月一日,白崇禧被任命为华中剿匪总司令,到武汉之后,掌握广西部队。平津战役后,南京政府上下震动,新桂系一方面寻求美国的支持, 一方面由白崇禧出面, 通电逼将下野。蒋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蒋中正曾说“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产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很显然,蒋说道他下野的“某一派系”,即是以李、白为首的新桂系。蒋三次下野,似乎都和桂系扯上关系。其后在与中共的和谈声中,战争的烟硝未息, “割江而治”的南北朝局面终不可得。民国三十八年九、十月衡定一役,新桂系主力第七军惨败,退回广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桂军全数瓦解。十一月二十日李宗仁飞港转赴美国,十二月三日,白崇禧、李品仙、黄旭初等离开南宁飞到海口,桂系势力也宣告消失。

三、新桂系:一个扩张型的地方主义势力

七○年代加拿大学者Diana Lary在《地方与国家:中国政坛上的桂系,1925—1937》(一九七四)一书中,一再强调桂系是游走于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一个派系。她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我们把新桂系划为地方实力派时,不能忘记,他们具有相当的政治野心和强烈的扩张性格。也许有些地方派系,例如早期陈炯明的粤军,后来阎锡山的晋系、龙云的滇系、陈济棠的粤系以及川军、西北军系,以割据一芳、称霸一地为满足,这是属于保守型的地方主义者。相较之下, 新桂系是以问鼎中原, 号令天下为目标,应属于摄张型的地方主义势力,进能攻,退可守,他们是带有浓厚国家主义色彩的地方主义者,这个特点衍生出两个结果。一是作为地方实力派,他们深具地方形象和自主性,至少有相当长的时间不受中央(蒋或南京)的控制,使他们能采取一些有别于国民政府的措施和行动,另一方面则具有较强的动力和干劲,能做出其他派系不敢或不愿做的事。例如对于南京中央的对抗,三番两次逼蒋下台等。因此,蒋李在民间史上似乎未曾真心相待,蒋视李如芒刺在背,李视蒋为绊脚石,蒋白也互不相让,白可能一辈子也没服过蒋。

一九二○年代后期南京中央与桂系闹翻,蒋中正日记中已出现“白逆”的字眼,一九五○年代,蒋白来到台湾,蒋又在日记中指斥“广西子”(指李白)“不可与共事”。国民党七全大会把白自评议委员名单中剔除, “二十六年来党政军之败坏与革命之不成,因素虽多,而广西子桂系军阀之作祟实为其之中心也。”(民国四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上星期反省录”,《蒋中正日记》),可见蒋对新桂系的衔怨实深。

新桂系是一个捏有军队、地盘的势力,初起靠同乡、地氓、同学的纽带和情谊发迹,然后拉到一个可以加入的政党,穿上革命的衣裳,并运用孙中山的理论作包装,开始自旧式军阀中脱颖而出。由于受到近代化教育影响,他们知道光靠传统帮会组织或理念无由出头,终能以领导人包括李、白加上两黄的灵活性和政治头脑,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如“革命同志会”( 一九三三年后改为三民主义革命同志会,两年后又改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会) ,以“广西建设纲领”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融合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又具体化为“三自”(自卫、自治、自给) 、“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以民团组织为基础,标榜自己是孙的“小学生”。当然新桂系也向往管仲、齐桓的王霸之业, 一度欣赏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关注河南别庭芳、彭禹廷,山东梁漱溟的乡建事业。因为拥有不错的地方武力,所以能在广西以军主政,办工厂、开矿山、设银行,统一赋税,有人说这是“军省”,把政治、经济、教育融为一位,宛如一“国中之国”。他们穷时在桂自守,达时进窥中原,当然他们穷时居多,兼管天下并不顺利,但在派系林立,军阀如毛的时代,他们的特殊表现,在当时并不多见。

新桂系建设广西时期挑担运肥的儿童

新桂系之所以有成, 与他们的领导群有关系。打自开始,三头马车式的上层结构, 一直长期维系。他们多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过近代军事教育,有一定军事知识训练与文化,又能深谋远虑,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和统一的历史浪潮中,新桂系都有一番表现,终能逐步登上中国政坛。连年的征战也累积一定的经验,人称李宗仁为人宽厚,处事公允,既德且仁;白崇禧善辞令,有谋略处事严谨果断,有“小诸葛”之称,二黄(绍竑、旭初)则均长于政事。这样李、白、黄的互助、互让、互补、互利,形成长期的领导格局,的确成为新桂系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桂系所持或可说是扩张型的地方主义,但终不脱一个“地方主义者”,他们扮演过北伐、抗日主力军的角色,对国家统一与抗日战争不无贡献。他们接受国民党的思想,但未必接受国民党的管辖, “臣服”未必“心服”,桂系因此有很长的时间以军事独立方式展现,他们拥有一定地盘,同时积极争取全国的发言地位,最后南京中央不能不以武力加政治力统一之。不论保守型的抑或扩张型的地方主义,都会构成国家走向统一及近代化的威胁,而这种人人饱受分裂之苦,又无人有解决痛苦的意愿正是那个地方主义盛行时代的共同苦楚。

来源:近代史飙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