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年前,妹妹病中馋肉,家中却一贫如洗,我和哥哥无奈,硬着头皮踏入大姑家门。
请理性阅读,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
“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大姑父话语中带刺。
35年前,妹妹病中馋肉,家中却一贫如洗,我和哥哥无奈,硬着头皮踏入大姑家门。
大姑也面露难色,抱怨道:“自家都揭不开锅,你们还来添乱。”
归家途中,心情沉重,打开面袋那一刻,父亲竟泪湿眼眶,情绪崩溃......
01
我叫于巧,1954年的一个清晨,我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呱呱坠地。
我在家中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哥哥,他大我三岁。
“巧儿,快来看,你弟弟妹妹出生了!”
母亲的声音里满是喜悦,但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那是一对龙凤胎,他们比我小八岁,家里的负担更重了。
白面馍馍成了奢侈品,只有过年时才能尝上一口。
平时我们的餐桌上只有野菜和窝窝头。
“巧儿,这件衣服你穿吧,虽然是你哥穿过的,但还干净。”
母亲递给我一件旧衣服,我默默接过,心里没有怨言,因为我知道家里的情况。
有一天连绵的雨水让我的裤子湿透了,洗了之后却怎么也干不了。
“妈,我没裤子穿了。”
我尴尬地站在屋里,母亲叹了口气,翻箱倒柜找出自己的一条裤子,狠了狠心剪短了给我。
“这裤腿还能做两条短裤,给弟弟妹妹穿吧。”
母亲的手艺很好,不一会儿,两条小巧的短裤就出现在她手中。
“巧儿,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这座大山,别再像我们这样靠天吃饭。”
父亲的话里充满了期望,我和哥哥都重重地点了点头。
村里同龄的孩子很多,但他们大多没念过书,家里穷,上不起学。
而我和哥哥却很幸运,到了读书的年纪,父母就送我们去了镇上的小学。
“巧儿,起床了,该上学了。”
每天清晨,哥哥都会叫醒我,我们一起翻过崎岖的山路,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
“妈,给我们装点窝窝头,中午吃。”
临走时母亲总是把蒸好的窝窝头装进我们的书包里。
村里有人笑话父母:
“饭都吃不上,还让孩子读书?不如让他们在家放羊呢!”
父母听了只是笑笑,但回家后,他们的眼神却格外坚定。
“记住,我们人穷志不穷,将来一定要让那些笑话我们的人看看,我们不比他们差!”
父亲的话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们的心,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02
眼见着哥哥的中考即将来临,他那优异的成绩,考上中专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那时候考上师范中专意味着不仅能免去学费,毕业后还能直接分配工作,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希望。
而我也即将升入初中,全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就在这时,妹妹却突然病倒了,高烧不退,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
妈妈心急如焚,紧紧抱着妹妹,匆匆赶往镇上的卫生所。
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妹妹终于康复了,但这场病却让她原本就瘦小的身躯更加消瘦,看上去让人格外心疼。
出院那天离过年已所剩无几。
妈妈抱着妹妹,满眼疼爱地问:“小莲,你想吃什么?妈妈这就去给你做。”
妹妹眨着大眼睛,天真无邪地说:“妈妈,我想吃肉。”
妈妈身形微微一震,眼眶瞬间泛红。
她知道为了给妹妹治病,家里已经倾尽所有,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这个年能吃上白面馍馍已是奢望,更别说吃肉了。
妈妈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然后微笑着对妹妹说:
“好,我们家小莲想吃肉,妈妈这就去想办法。”
然而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妈妈该如何兑现对妹妹的承诺呢?
她叫来爸爸,两人商量了许久。
最后爸爸狠狠地吸了一口烟袋,下定决心地说:
“我去大哥那边借二斤肉,过了年我们再想办法还他。”
大伯是村里的拖拉机司机,家境比我们好多了。
虽然大伯一直对我们家很照顾,但大伯母却是个精明厉害的人,总是担心我们家占他们便宜。
当父亲踏入大伯家门槛时,大伯母就警惕地盯住了他。
听说父亲要借肉,大伯母立刻把肉藏了起来。
大伯找了好几圈都没找到肉的影子,无奈之下,他想从口袋里掏出一点钱给父亲,让他自己去割肉。
可没想到,钱刚拿出来,就被大伯母一把抢了过去。
“好你个没良心的,居然敢背着我藏私房钱!”
大伯母气呼呼地嚷道,作势要打大伯。
父亲见状连忙上前劝解。
然而一番折腾下来,他还是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
看着父亲无奈的表情,我和哥哥心里都明白,这个年,我们家恐怕是吃不上肉了。
03
“要不,我回娘家试试,看他大舅能不能借点肉给我们?”
母亲望着父亲紧锁的眉头,轻声提议道。
父亲叹了口气,满脸忧虑地说:
“你平时回去,他舅妈就没给过你好脸色,这次去借肉,怕更是难上加难。”
母亲虽然心里也没底,但还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不试怎么知道呢?说不定这次能成呢。”
第二天一大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母亲就带着我和哥哥匆匆出门了。
舅舅结婚后,姥姥就一直跟舅舅和舅妈住在一起。
我们到的时候,姥姥正在院子里忙着做早饭,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饭菜香。
一见我们来了,舅妈立刻从屋里走了出来,脸上挂着一丝不悦:
“哟,这是掐着饭点来的啊!大过年的,不会是又来哭穷借钱的吧?”
母亲尴尬地笑了笑,没说什么。
姥姥见状,想拉我们进她的房间,却被舅妈一把拉住。
“怎么?这是要背着我给你们什么好东西呢?老太婆,我可警告你,别忘了你是靠谁养活的!”
舅妈的话像锋利的刀刃,一句句刺在母亲的心上。
母亲不想让姥姥为难,始终没提借肉的事。
坐了一会儿,我们就起身告辞了。
回到家父亲见我们空手而归,眼神里闪过一丝失望。
家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异常沉重,每个人都沉默不语。
突然,父亲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
“要不让于巧和他哥去他大姑家问问?说不定能借到呢。”
母亲摇了摇头,满脸不相信地说:
“他大姑家的条件和我们家差不多,哪里还有多余的肉借给我们啊?
你这不是出难题吗?”
父亲无奈地叹了口气:
“去试试吧!实在不行,我明天上山去转转,看看能不能找点野味换点肉回来。”
母亲听了,眼眶微微泛红。
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嘱咐我们:
“去大姑家的时候,态度要好点。借不到就回来,别难为你大姑。
她家里也不容易,我们得理解。”
我们兄妹俩点了点头,踏上了去大姑家的路。
自打大姑嫁人后,因为距离远,加上家里穷,我们就很少联系了。
这次去心里既忐忑又期待,不知道大姑会不会帮我们这个忙。
04
由于大姑家离我们家特别远,加上那个时候交通又不便,我们一路颠簸,走得脚都酸了。
快到大姑家时,太阳已经高悬中天,肚子也饿得咕咕叫。
大姑见我们两个突然到来,先是一愣,随即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赶紧给我们倒水。
我和哥哥也不客气,咕咚咕咚地喝了个痛快。
喘了口气,我鼓起勇气,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
“大姑,我们家最近遇到了点困难,妹妹想吃肉,可家里没钱买。
爸妈让我们来问问,能不能借点肉过年?”
大姑听了,脸色微微一变,没说什么。
一旁的姑父却突然变了脸,语气里满是不满和疑惑:
“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这么多年不联系,怎么今天突然找上门来了?
是不是觉得我们家有肉啊?”
姑姑看了姑父一眼,对我们两个的态度也变得有些冷淡。
她沉默了一会儿,转身去了里屋。
不一会儿,她拿着一个小半袋白面走了出来。
又给我和哥哥一人塞了一个白面馍馍,就说:
“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这点白面和馍馍你们拿回去吧。”
我们拿着那点可怜的白面和馍馍,心里五味杂陈。
走出大姑家,我和哥哥不停地抱怨着:
“真是一帮狗眼看人低的东西!以后再也不来了!”
我们满腹牢骚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又走了大半天,终于回到了家。
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淡,但家里却透出温暖的灯光,让人感到一丝安慰。
我们两个把在大姑家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妈妈。
爸爸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安慰我们兄妹俩:
“没事,没事,这不至少还有半袋白面嘛,这一趟也没白去。”
说着爸爸打开了袋子。
然而他忽然愣住了,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
“这是......”
他喃喃自语道,手在袋子里摸索了一会儿,拿出了几张零钱和一张纸条。
爸爸拿起零钱数了数,有一张十块的,一张五块的,还有几张一元的。
然后他仔细地看了看那张纸条,上面的字迹很明显是姑姑写的:
“弟弟,我知道今年你们家这个年特别难过。
姐姐也没有什么大本事,这点零钱拿着给孩子们买身新衣服吧。
肉我藏在面里边了,我怕你姐夫不同意,就没有告诉孩子们。
当时我的态度也不好,别让孩子们生姑姑的气。”
看到这些内容,我和哥哥对大姑的误解和怨恨瞬间烟消云散了。
爸爸放下纸条,赶紧往面袋子里掏了掏,果然掏出了一大块肉,颠了颠,足足有二斤多。
“孩子们,我们有肉吃了!”
爸爸激动地说着,突然间泪流满面。
这是他第一次在我们面前哭,那泪水里包含了太多的感慨和辛酸。
有了姑姑给的钱和肉,我们那个年过得特别开心。
不仅穿上了新衣服,还吃上了香喷喷的红烧肉。
那一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05
从那之后我们家和姑姑家的走动渐渐频繁起来,关系也愈发亲密。
每次寒暑假,我都会跟哥哥一起去姑姑家,帮她干些农活,聊聊家常。
姑姑总是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能来帮我就很好了,别累着。”
大哥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教师,而我也紧随其后,在镇委找到了公职工作。
我们家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红火。
每年过年,我和哥哥都会提前商量好年货清单,其中六斤肉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提着年货,带着笑容,先去姑姑家拜年。
姑姑看到我们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但也会假装责备:
“哎呀,又买这么多东西,乱花钱!”
我们会笑着回应:
“姑姑,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当年您对我们的帮助,我们永远都记着呢!”
后来,我们都相继结了婚,姑姑家的表弟也去了部队当兵。
我们商量着把姑姑和姑父接到了镇子上来住,让他们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
姑姑刚开始还推辞:“我们老两口在乡下住惯了,去城里不习惯。”
但我们坚持要接他们来,说:“姑姑,您就让我们尽尽孝心吧!”
最终姑姑和姑父还是被我们说服了,搬来了镇子上。
每当过年过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聚在一起,热闹非凡。
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当然,那碗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
姑姑看着桌上的红烧肉,总是感慨万分:
“其实当年那二斤肉真的没什么,你们不用一直记挂着。”
但我们会认真地对她说:
“姑姑,那不仅仅是二斤肉,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伸出的援手,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
这红烧肉就是我们对您那份感激之情的最好表达。”
姑姑听了眼眶会微微泛红,然后笑着点头:
“好孩子,你们能有这份心,姑姑就知足了。”
就这样,那红烧肉成了我们家餐桌上的传统菜肴,更成了我们与姑姑家深厚亲情的象征。
每当品尝到那熟悉的味道,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姑姑无尽的感激和对那段艰难岁月的深深铭记。
来源: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