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且降水趋于减少,空气湿度变化明显。眉豆作为喜温、喜光但不耐寒的豆科作物,白露后正处于结荚盛期或生长后期,其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敏感度显著提升。科学开展此阶段的田间管理,是保障眉豆荚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且降水趋于减少,空气湿度变化明显。眉豆作为喜温、喜光但不耐寒的豆科作物,白露后正处于结荚盛期或生长后期,其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敏感度显著提升。科学开展此阶段的田间管理,是保障眉豆荚果饱满度、提升产量与品质、防范低温及病虫害风险的关键环节。以下从水肥管理、温度调控、植株整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成熟采收及后续田间处理等方面,详细阐述眉豆白露后的核心管理技术要点。
一、精准水肥管理:兼顾需求与抗逆
白露后眉豆的营养需求以“保荚、促饱满”为核心,需根据土壤墒情、植株长势及结荚情况调整水肥策略,避免盲目施肥导致植株徒长或脱肥早衰,同时增强植株抗低温能力。
(一)科学浇水:控湿防涝,保持土壤透气
白露后降水减少但偶有阴雨,且气温下降会导致土壤蒸发量降低,浇水需遵循“见干见湿、忌涝忌旱”原则。
1. 浇水时机:当田间土壤表层干燥至5-8厘米、植株中午出现轻微萎蔫(傍晚可恢复)时,及时进行灌溉;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提前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雨后无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
2. 浇水方式与时间:优先采用滴灌或沟灌,避免大水漫灌冲刷根系;浇水时间选择上午9-11时(土壤温度回升后),避免傍晚浇水导致夜间田间湿度过高,增加病害发生风险。
3. 水分调控重点:结荚期需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5%-75%,湿度过低会导致荚果发育受阻、出现“空荚”,过高则易引发根腐病、锈病等病害。
(二)合理施肥:补磷钾、控氮肥,增强抗逆性
白露后眉豆对氮肥需求降低,对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钙、硼)需求增加,施肥核心为“壮荚、养根、抗低温”。
1. 追肥时间与种类:
- 第一次追肥:白露后3-5天,结合浇水追施“高磷高钾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2:2),每亩用量15-20公斤,同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荚果发育;
- 第二次追肥:结荚盛期(第一次追肥后10-12天),若植株叶片发黄、长势较弱,可每亩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0-15公斤,搭配5公斤腐熟有机肥(如豆饼肥),补充营养的同时改善土壤透气性;
- 中微量元素补充:若田间出现荚果畸形、豆粒不饱满,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0.3%氯化钙溶液,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次,预防“缺素症”。
2. 施肥禁忌:避免单独追施尿素等纯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叶片茂密但结荚少),且徒长会降低植株抗低温能力;禁止在土壤湿度过高时撒施颗粒肥,以防肥料溶解缓慢导致根系灼伤。
3. 根外追肥辅助:低温来临前(如预报夜间温度低于10℃),叶面喷施5%丙二醇溶液或0.5%氨基酸叶面肥,增强叶片抗冻能力,减少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温度与光照调控:应对降温,保障光合效率
白露后昼夜温差加大,夜间温度常低于15℃,而眉豆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温度低于12℃时生长缓慢、低于8℃时结荚停滞,需通过物理措施调控田间温度与光照,减少低温对产量的影响。
(一)低温防御:提前干预,减少冻害风险
1. 覆盖保温:
- 露地种植:低温来临前,在眉豆行间覆盖5-8厘米厚的秸秆(如玉米秆、稻草)或地膜(白色透明地膜,白天增温、夜间保温),地膜需与土壤贴紧,边缘用土压实,避免风吹起;秸秆覆盖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结构。
- 设施种植(大棚/小拱棚):夜间关闭棚门,在棚膜外覆盖“保温被”或草帘,棚内可悬挂“空气加热线”(每亩功率2-3千瓦)或放置“热风机”(避免直吹植株),确保棚内夜间温度不低于12℃;白天9时后揭开保温被,增加棚内光照与温度,下午4时前重新覆盖,蓄积热量。
2. 临时升温措施:若遇突发霜冻(夜间温度低于5℃),可在田间放置“烟雾剂”(每亩3-5个,成分以秸秆、锯末为主,需远离植株),通过烟雾形成“保温层”,减轻霜冻危害;但需注意烟雾剂使用时的风向,避免烟雾长时间滞留棚内导致植株叶片受损。
(二)光照优化:保障通风透光,提升光合能力
白露后光照时间缩短,且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需通过植株整理与环境调整,最大化利用光照资源。
1. 清除遮挡物:露地种植若周边有高大作物(如玉米、高粱),需及时修剪过高枝条,避免遮挡眉豆光照;设施种植需定期清洁棚膜(用软布擦拭灰尘、露水),提升棚膜透光率(透光率需保持在75%以上)。
2. 合理密植调整:若田间植株过密(行距低于60厘米、株距低于30厘米),可选择性拔除病弱株、无效分枝,保持“通风透光”,减少叶片重叠导致的光合效率下降,同时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3. 延长光照时间(设施种植):若连续阴雨天数超过3天,可在棚内安装“补光灯”(选用LED植物生长灯,波长450-660nm),每天补光3-4小时(上午10时-下午2时),弥补自然光照不足,防止植株因“光照胁迫”导致落花落荚。
三、植株整理:控旺、保荚,优化生长结构
白露后眉豆植株易出现“顶端优势过强”或“无效分枝过多”的问题,导致营养向叶片、茎秆转移,而非集中供给荚果,需通过人工整理调整植株生长结构,确保“营养向结荚倾斜”。
(一)打顶摘心:控制徒长,促进侧枝结荚
1. 打顶时间:当主蔓长至1.5-1.8米(或主蔓结荚达到8-10层)时,及时摘除主蔓顶端(保留顶部2-3片功能叶),抑制主蔓徒长,促进侧蔓萌发;侧蔓长至30-40厘米时,摘除侧蔓顶端,集中营养供给侧蔓结荚。
2. 打顶注意事项: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打顶,避免雨天操作导致伤口感染;打顶工具(剪刀)需提前用75%酒精消毒,防止交叉传播病害;打顶后若伤口流出汁液,可涂抹少量草木灰,加速伤口愈合。
(二)疏枝疏叶:减少无效消耗,提升通风透光
1. 疏枝原则:重点疏除“无效分枝”——即未结荚、长势细弱(直径小于0.5厘米)的侧枝,以及主蔓基部(地面以上30厘米内)的老弱分枝,每株保留3-4条健壮侧枝(每条侧枝结荚2-3层)。
2. 疏叶操作:摘除主蔓中下部的“老叶、病叶、黄叶”(保留功能叶),尤其是叶片重叠严重、遮挡下部荚果的叶片,每株保留15-20片健康功能叶即可;疏叶时需保留叶柄(避免直接撕裂茎秆),且单次疏叶量不超过总叶片数的1/3,防止光合面积骤减影响营养积累。
3. 支架维护(爬蔓品种):若眉豆为爬蔓品种,需检查支架(竹竿、尼龙网)是否牢固,及时固定被风吹斜的藤蔓,避免藤蔓倒伏导致叶片、荚果受损;同时将松散的藤蔓牵引至支架上,确保藤蔓分布均匀,不相互缠绕。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立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白露后低温高湿(或干旱)的环境条件,易诱发眉豆病虫害,常见病害包括锈病、根腐病、白粉病,常见虫害包括豆荚螟、蚜虫、红蜘蛛。防控需坚持“绿色、安全”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一)主要病害防控
1. 锈病:
- 识别特征:叶片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锈状孢子堆”,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影响光合效率。
- 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及时疏叶,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连作(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减少土壤病原菌积累;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病叶率低于5%),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2. 根腐病:
- 识别特征:根系变褐、腐烂,植株白天萎蔫(傍晚无法恢复),基部茎秆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整株死亡。
- 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土壤积水;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每5-7天1次,连续灌根2次。
3. 白粉病:
- 识别特征: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霉层,逐渐蔓延至叶柄、荚果,后期霉层变为灰色,叶片干枯。
- 防控措施:
- 物理防治: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间烧毁;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施2次。
(二)主要虫害防控
1. 豆荚螟:
- 危害特征:幼虫蛀入荚果,啃食豆粒,导致荚果内出现虫粪,严重影响品质与产量。
- 防控措施:
- 物理防治:田间悬挂“性信息素诱捕器”(每亩3-5个),诱杀雄蛾,降低交配率;或在田间铺设“黄色粘虫板”(每亩20-25块),诱杀成虫;
- 药剂防治:产卵高峰期(叶片出现卵粒时),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重点喷洒荚果与花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2. 蚜虫:
- 危害特征:群集于叶片背面、嫩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同时传播病毒病。
- 防控措施:
- 物理防治:田间释放“七星瓢虫”(每亩释放1000-1500头),生物防治蚜虫;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叶片背面需均匀喷洒。
3. 红蜘蛛:
- 危害特征:叶片背面出现“白色小点”(虫口),逐渐变为红色,叶片失绿、干枯,严重时整株叶片脱落。
- 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增加田间湿度(如适当喷水),红蜘蛛喜干旱环境,湿度提升可抑制其繁殖;
- 药剂防治:喷施20%哒螨灵乳油15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重点喷洒叶片背面,每7天1次,连续喷施2次。
(三)防控注意事项
1. 药剂选择:严格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符合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禁止使用甲胺磷、氧乐果等高毒农药;
2. 施药时间:选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施药,避免高温时段(中午)施药导致药剂挥发过快,同时减少对蜜蜂等授粉昆虫的伤害;
3. 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即施药后至采收的最短时间),叶菜类眉豆安全间隔期不低于7天,荚果类不低于10天。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