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不知不觉,今日9月7日就是白露节气开始的日子。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夏季第三个节气,其与秋分节气相同,都是秋季“一夜凉一夜”的时段,代表着秋季气候的转换节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二字有着明确的解释:"水土湿气
导读:“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白露,指的哪三象?有啥说法?赶紧了解一下吧。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不知不觉,今日9月7日就是白露节气开始的日子。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夏季第三个节气,其与秋分节气相同,都是秋季“一夜凉一夜”的时段,代表着秋季气候的转换节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二字有着明确的解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进入白露节气,冷空气逐渐占据主导,夜间气温降低导致水汽遇冷凝结,在草木、地面等物体表面形成细的小水珠,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露水会呈现白色,故而得名“白露”。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又云: "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在古代,人们会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来划分节气,当北斗七星的斗柄转一周正好为一年,每十五日斗柄就会移动一辰,代表着一个节气的更替,其中“一辰”指的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天干“庚”位时,就是白露交节的日子。这天太阳也会到达黄经165度,这是现代推算白露节气的方法。
除此之外,古人还会将音律与天文、节气相结合,形成“十二律”体系,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而白露节气对应着十二律中的第六律“仲吕”,属于阴律,象征着“万物充斥大地”的丰盛状态,自然界阴阳平衡,万物趋于成熟。在古代,每当到了节气交替时,朝廷和民间就会演奏对应音律的音乐,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今年的白露不一般,是一个“早白露”。虽说白露每年交节的时间都会固定在阳历9月7日至9日之间,但受农历“置正”的影响,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则会有着较大的波动,对此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由此可以看出白露交节的正常时间应在农历八月上旬,如果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七月,称为“早白露”;如果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中旬,则为“晚白露”。今年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为七月十六,很明显,这属于“早白露”。
老话说“早白露穿单衣,晚白露冻死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七月(早白露),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白露期间的天气会比较暖和,天气降温会比较慢,甚至穿一件单衣都不会觉得冷;相反,如果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中旬,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会比较寒冷,甚至连耐寒的牛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天气中,大家要做好保暖措施。当然,“穿单衣”和“冻死牛”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白露天气“温暖和凉爽”的气候特点。
民间还有着“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期间出现了三种天气现象,那么预示着农作物的生长将会受到影响。特别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白露这天会有着“祭祀大禹”的习俗,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那么古人就要忍饥挨饿,时间久了还会引发饥荒,所以民间就有了“遍地起坟头”的说法,指的就是年景不好,而并非是字面上的意思。
今日白露,那么究竟指的是哪三象呢?有啥说法?下面具体了解:
老话说“白露不见露,百物难生长”、“白露露水空,秋收也要空”,如果白露这天的清晨没有出现露水,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白露形成露水的原理就是靠昼夜温差加大,导致夜间地面散热迅速,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水,如果白露没有出现露水,说明昼夜温差不大,冷空气并不活跃,这样的天气就会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白露节气是秋收作物最后的生长时期,当昼夜温差大时,白天温暖的温度适宜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到了夜晚温度降低,可以有效抑制农作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其光合产物得以积累。如果白露时节昼夜温差不大,夜晚农作物的植株呼吸作用就会相对较强,以此消耗更多白天吸收的养分,导致光合产物积累不足,最终出现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灯情况,影响秋收的产量。
并且,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加速籽粒灌浆,促进农作物成熟。如果昼夜温差不大,会使农作物成熟进程变缓,如玉米、高粱等秋收作物可能无法按时进入成熟期,这不仅会影响秋收的进度,还会导致下一季的农作物播种推迟,从而提高深秋时节出现“冻害”的情况。
老话说“不怕白露晴一日,就怕白露一日雨”,在古人看来,如果白露交节当天是降雨天气,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会较多。而白露节气已经进入农作物最后的生长阶段,此时本身就对水分的需求较小,如果再遇上持续的降雨天气,那么就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白露雨连绵,大雨四十五”
“白露一日雨,落到中秋后”
“白露大雨十九弯,三秋水中捞谷稻”
“白露雨淋头,寒露地难干”
这些农谚都说明,如果白露这天下雨则预示着接下来会出现持续的降雨天气。白露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遇上了持续的降雨天气,就会导致土壤湿度过高,甚至形成积水,从而抑制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当其根系在缺氧环境下,就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例如,玉米、大豆等秋收作物在抽雄开花至吐丝期如果遭遇渍涝,会出现根系呼吸不畅、营养吸收受阻的问题,导致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或停滞。
除此之外,秋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本就日照时间缩短,而持续降雨天气会进一步减少光照的时长和强度,当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就无法合成足够的有机物,最终导致生长缓慢、结实不良。况且,雨水过多会持续冲刷土壤表层,导致土壤黏重化,甚至形成板结层。板结的土壤透气性差,根系难以伸展,吸水吸肥能力就会下降。农民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翻土耕地,从而耽误秋收、秋种等重要事宜
进入白露节气后,随着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天气不仅会逐渐凉爽,同时也会迎来下冰雹的天气现象,据研究发现,白露时节也是一年中冰雹最多的时节之一,这是因为白露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接管,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当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时,就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天气,如积雨云。积雨云中往往存在强烈的上升气流,能将水汽快速抬升到高空低于0℃的低温层,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形成冰雹的“胚胎”,即冰晶。这些冰晶会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不断与过冷水滴碰撞并冻结,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最终形成冰雹天气。
农谚有云“冰雹骤降秋田间,谷穗棉桃尽遭殃”、“秋时雹子如石落,砸坏农田万顷波”、“冰雹砸田野,收成减三折”,从这些农谚我们不难看出,冰雹对农作物是“百害而无一利”。首先,对于一些茎秆较为脆弱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冰雹的撞击会导致其茎秆折断。而茎秆是农作物运输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通道,折断后会使水分和养分无法正常输送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导致上部叶片枯萎、果实无法正常发育。并且茎秆折断还会使农作物失去支撑,容易倒伏。
其次,冰雹从高空坠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会直接击打农作物的叶片,造成叶片破裂、穿孔或撕裂。叶片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受损后会使光合面积减小,光合作用效率因此大幅降低,无法合成足够的有机物质来支持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是农作物在抽穗扬花期遭遇冰雹,叶片受损会影响籽粒的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的形成。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物质匮乏的古代,还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只要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天气都不是好天气,然而要知道,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天气的好坏,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各项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应对突发而来的极端天气。
今日白露,以上提到的三种天气现象,您那里出现了几种呢?欢迎讨论。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